上世紀80年代的對美貿易摩擦,在此后30年給日本經濟帶來了很大影響,其中一個影響是至今為止日本央行都無法擺脫零利率。另外,日本銀行實行旨在應對低增長和低通脹的政策,對本世紀00年代前半期的美國金融政策也有影響,有好和壞兩方面。
(資料圖)
日本在貿易摩擦中的政策失誤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到中期,日本的經常項目順差增加,對美貿易摩擦變得激烈。當時日本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在4%~5%,其中大部分是對美貿易順差。其結果是,1985年9月簽訂“廣場協議”后,日元對美元急劇升值。在美國一直要求擴大內需的情況下,因為擔心日元升值給經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日本實行了強力的金融寬松和擴張性財政政策,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連續(xù)5次下調基準利率。
為了應付對美貿易摩擦帶來的日元升值,而在金融和財政兩方面采取擴張性政策,這本身是合理的。但由于做得過度,引起房地產、股票等資產價格急劇上漲及后來的急劇下跌。同時,金融監(jiān)管在應對個別金融機構或宏觀審慎方面也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對發(fā)生事情的把握或資產價格急劇下跌后的應對也不適當。因此,不只延誤了金融寬松的轉換,也延誤了對金融機構的注資。其后果之一就是以后的通縮和對通脹預期的下降,這到現在還影響著日本經濟。
日本政策當局對同時推行的金融市場化也沒有控制好。上世紀70年代以后,中央政府財政淪為赤字,發(fā)行國債常態(tài)化。為了能在市場順利消化,國債慢慢地市場化。也有人認為在這背后有來自美國方面的金融市場化的壓力。長期利率能夠通過市場化方式形成,對民營企業(yè)來說比以前更容易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但另一方面,銀行與證券的分業(yè)監(jiān)管政策繼續(xù)嚴格實行,在傳統客戶分流到資本市場的壓力下,銀行就把精力和資金投入到被認為資產審查比較容易的房地產行業(yè)的融資上。這也被認為是產生泡沫的原因之一。
在上世紀80年代,企業(yè)一方面不斷融資,一方面向金融資產和房地產等投資,一步步將金融部門和非金融部門的杠桿率推高。
由于這些資產價格隨泡沫上漲,自有資本急劇增加,看起來杠桿率反而下降。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資產價格急劇下跌,自有資本減少,杠桿也急劇上升。這個現象一直持續(xù)到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之后,企業(yè)就一直抑制設備投資等,去杠桿效果顯現。另一方面,金融部門忙于處理不良債權導致自有資本減少,在2002~2003年股市下跌步入最后時期時,杠桿還在持續(xù)上升。1997年以后的10年左右,銀行貸款的增速為負。
比較一下日美在泡沫峰期(日本是1990年、美國是2007年)以后的政策利率,很明顯美聯儲是急劇地下調利率。可以說美國是以日本的經驗作為反面教材。美國本世紀初通脹率跌到1%,美聯儲為了避免通縮,把強力金融寬松政策一直實施到2004年左右,理由之一是避免重蹈日本覆轍。但這引起房地產價格長期上升,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發(fā)生。
保留發(fā)動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余地
對于緩和國外危機帶來的影響,在國內留有發(fā)動宏觀經濟政策的余地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2007~2009年,除了日本以外的中央銀行,被美聯儲拉著急劇下調利率,只有日本因為已經是零利率,沒有進一步放寬的余地。這導致了嚴重的日元升值,并引起后來的經濟停滯。而且,由于日本是對外債權國并擁有很多外匯儲備,因此發(fā)生金融危機的時候大家會購買日元避險,這也造成了日元的升值。
日本有兩方面的風險。許多日本地方銀行因為人口減少、本地經濟疲乏,缺乏借款人以致收益低迷,再加上日本銀行長期維持低利率政策,貸款利率與存款利率的利差一直縮小,因此存在經營受困的風險。政府債務也是一個風險。現在的國債收益率并沒有反映政府債務超過GDP200%的風險溢價,背景之一是在日本央行低利率政策之下的大量國債購買。反過來說,金融寬松政策成功、通脹率向2%的目標上升時,利率急劇上升,加上反映財政債務的風險溢價,就會有發(fā)生金融危機的風險。
今后日本金融政策有三種情景。
第一個是通脹率一點點上升,日本央行最終有加息的余地。達到這種情況的條件是需要通脹趨勢明顯且持續(xù)改善。
第二個是隨著世界經濟減速,日本經濟也陷入不景氣,通脹率下降,在此情況下,日本央行會因實施金融政策的余地很少而陷入困境。理論上是有強化負利率的選擇,但如前面所講,因為有地方銀行等問題,實際上很難實行。雖然可以增加購買股票或不動產投資信托(REIT)等風險資產,但這樣日本央行對資產市場的控制就會加強,引起市場機能消失。而且,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即使采取這種政策,對股價和REIT價格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第三個是可能性最大的情景,就是低通脹仍將持續(xù)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在這種政策下,當日本經濟發(fā)生某些沖擊的時候,政策應對的余地就會很有限。
(植田和男 作者系日本經濟學家,日本央行行長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