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據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18日報道, 一名男子使用不同名字登記捐精,使其成為60名孩子的生父。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在一個性少數群體社區的一次聚會上, 60名孩子的父母發現,彼此的孩子長得很像,于是他們對當地負責捐精服務的機構進行調查。結果發現, 這名捐精者使用了4個不同的名字在捐贈機構登記。
在澳大利亞,捐精者收取費用是違法的,最高刑期可達15年,但非法捐精交易仍很盛行。醫生和學者呼吁政府機構應加強監管,同時希望捐精者能夠保有“對生活最起碼的尊重”,拒絕非法交易。
專家提醒,在我國, 每人一生只能捐獻一次,未在其他任何機構捐獻過者方可報名。據央視網此前報道,央視記者直擊捐精全過程,這是一種對人體無害的公益。
據北京人類精子庫介紹,捐精志愿者所捐獻的精子主要用于輔助生殖不孕不育的治療和科研。根據我國相關法規規定: 每名精子庫志愿者的精液最多使5名婦女受孕。
此外國家建立完善的供精使用管理體系,精子庫有義務在匿名的情況下,為未來人工授精后代提供有關醫學信息的婚姻咨詢服務, 防止近親結婚生育后代的倫理問題。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倫理紛爭,在我國捐獻精子采取雙盲的策略,捐精志愿者與供精所生育的后代沒有任何法律上的關聯。
按國家法律相關規定,接受精子庫供精治療的患者必須是合法夫妻,患者夫婦對使用供精所生育后代負有同等于正常生育后代的全部責任以及義務,捐精志愿者無權知道患者的任何社會信息,患者也無權得知捐精志愿者的任何社會信息,精子庫及輔助生殖中心將會對其嚴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