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武起草了10個建議,其中5個建議與食品相關,涉及農產品精深加工、食品科技創新、食品安全等廣受關注的話題。
(資料圖片)
張學武在接受藍鯨財經記者采訪時說:“作為食品行業的代表,我最關注的還是食品產業的發展。食品產業貫穿一、二、三產業,是農業的最直接延伸和農業產業化的最短途徑,是人民食物供給和農民增收的關鍵。食品產業經濟體量大、就業容量大,在保障民生、拉動內需、促進消費、帶動相關產業和縣域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始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了解,張學武的建議包括《關于強化農產品加工業體系建設支持龍頭企業上市的建議》《促進我國稻谷深加工產業發展的建議》《關于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食品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議》《關于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食品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議》等。
對于這些建議,張學武認為,社會化的專業制造,可以將更多人從傳統的廚房制作中解放出來;食品科技創新,能為民眾提供更多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的食品;食品柔性制造,可以充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在《關于加速食品工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建議》中,張學武表示,我國食品工業進入轉型發展關鍵期,食品行業利潤正在逐步走低。食品產業特有的生命周期短、創新快的特點,對食品工業的影響日漸加大。同時,民眾對質量安全、營養健康、低碳環保的食品生產消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國食品產業正在迎來新的歷史機遇和巨大的市場增量空間。在雙循環和新消費時代下,食品及加工行業從生產到銷售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環節都與互聯網進行融合,智慧工廠、數字化車間日益成為食品行業中的發展熱點。
縱觀國內環境,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與日俱增、品牌競爭日趨激烈、電商業務蓬勃發展、人口逆增長拐點到來、勞動力人口的減少等等,這些都在促使制造業加速向智能制造轉型。
為此張學武建議:培育食品制造“燈塔工廠”,引領產業智能化和數字化轉型。建設食品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為中小型企業轉型提供支撐。以數字化平臺為依托,推動食品產業集群化,培育數字化生態。
2018年至今,全球范圍內共選出132家“燈塔工廠”,有50家中國本土工廠入選。食品行業共有7家工廠入選,其中位于中國的“燈塔工廠”有4家。
除了關注自身所在的食品加工領域,張學武也關注了上游環節。在《促進我國稻谷深加工產業發展的建議》中,張學武表示,我國稻谷加工業的技術水平、裝備水平、產品品種和質量等諸多方面雖然已經達到和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稻谷加工僅處于一種滿足口糧大米需求的初級加工狀態,稻谷資源有效利用率不足70%。稻谷加工業對稻谷資源的增值率僅為1:1.3。對比發達國家,我國稻谷深加工業還有廣闊發展空間。
為推動稻谷加工跟上高質量發展的腳步,發揮大型企業的精深加工優勢,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產品多元化供給;推動三產融合、綜合利用,從而實現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資源消耗向高效利用轉型,張學武提出如下建議,大力開發大米新產品和食品。培育龍頭企業,加快大米主食工業化進程。建議國家重點培育龍頭企業,引導米飯龍頭企業向智能化、數字化和規模化轉型,通過柔性制造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求,通過優化產業鏈,集聚產業集群,降本增值,讓消費者分享現代工業發展的紅利,引導產業進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多措并舉引導適度加工,促進稻谷副產物綜合利用。
數據顯示,日本稻谷副產物的綜合利用率普遍達到100%以上,實現了全利用。我國每年稻米副產品達4500多萬噸,其中稻殼3000萬噸、米糠1000萬噸、碎米等500萬噸,但米糠的深加工綜合利用只占10%,稻殼發電及綜合利用只占30%。
張學武認為,產品創新、強化供給能力是中國食品產業提檔升級的根本。
“當前消費行為發生了改變,‘宅家生活、懶人經濟、一人食’的年輕消費群體不斷攀升,帶動新式速食的快速增長,成為新消費背景下的新商機。新型消費通過促進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的更好匹配,實現消費資源的更高效配置。基于大數據,企業可以及時響應消費需求新變化,營銷、物流、支付等環節數字化推動供應鏈創新,使消費者需求得以有效滿足。”張學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