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藍鯨財經記者從牧原股份了解到,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圍繞推進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秦英林在建議中稱,豬肉占中國人肉類消費的56%,豬肉產業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大幅提升效率,降低豬肉生產成本,實現質優價廉,才能讓14億中國人民吃上放心豬肉。對比養豬發達國家,我國生產效率差距大。
(資料圖)
數據顯示,丹麥作為全球養豬水平最先進的國家,與其相比,牧原股份養豬水平雖居中國上游,但產仔數、日增重、料比、成活率等方面與丹麥仍有較大差距。按照每年7億頭豬的產能,當前國內生豬平均育肥料比3.0,與丹麥2.58的料比相比,每年多消耗3500萬噸飼料。按照畝產500公斤糧食計算,相當于節省7000萬畝土地。
“如果中國養豬行業可以實現牧原2.3的超級料比,按照每年7億頭豬的產能,每年多消耗5880萬噸飼料,相當于節省1.17億畝土地。”秦英林表示。
之所以與養豬水平先進的國家相比存在差距,在秦英林看來目前我國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問題:
一是農業技術研發投入高,見效時間長,風險大。目前社會在傳統農業投入資金與制造業相比差距大,產業升級需要資金大力支持。牧原空氣過濾智能豬舍的研發過程中,損失巨大,高達75億元,普通企業無法承受,生豬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和鼓勵。
二是農業科技底層研究和基礎研究需要更多科研力量支撐,但當下智能化研究方向更多在高端制造業領域,農業領域的專項智能化研究薄弱,落地應用少。高端智能化成本高,技術難以在農業上推廣應用,制約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三是人才支撐不足。現代化設施農業的技術研發創新需要配套有專業的技術人才,尤其是需要大量的跨界人才,現實情況是基礎農業大部分地處偏遠地區,對于人才的吸引力弱,專業人才不愿意投身農業生產。
對于以上問題,秦英林建議:
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元點發力,底層突破,建議進一步支持創新型企業做大做強。目前中國養豬水平與發達養豬國家差距大,需要國家鼓勵、支持創新型企業創新突破,讓中國早日從養豬大國走向養豬強國。
鼓勵科研機構和高校,以生豬產業、企業需求為導向,設置研發課題和培養專業人才。鼓勵企業作為出題人、評價人,能使研發課題與產業需求更加緊密貼合,更有實際意義。
繼續加大對生豬產業科技研發項目的支持力度,推動設施農業發展。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引導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進入,充分調動起不同層次、不同市場主體投身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層次的投入格局,為設施農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據了解, 牧原股份的科技創新成果顯著,技術挖潛空間巨大。
在育種領域,牧原通過20多年自主育種,突破種豬限制,種豬供應能力全球第一。通過挖潛營養技術,研發推廣低豆日糧,豆粕用量是行業平均的40%。成立獸醫研究院致力于疫病凈化,已打通藍耳病、偽狂犬、萎鼻等17種重大疫病防控技術路徑。牧原通過創新空氣過濾智能豬舍,智能化豬場覆蓋率92%,實現智能化管理。實現經營高效決策,管理細化到每一個豬舍單元,每一名員工,每一臺設備,每一頭豬。
食品安全層面,牧原股份始終采用全自養、全鏈條、智能化的養殖模式,形成了集飼料、養殖、屠宰于一體的產業鏈。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可知可控,真正的保證了食品安全。
另外,2022年減排碳76萬噸,生產一公斤豬肉排放碳0.715公斤,僅是全球的三分之一,是全國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