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融將扮演重要角色
因有著“早投放、早收益”特征,1月通常成為銀行信貸投放旺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今年信貸投放情況看,企業信心的確有所修復。投放量也超出之前預期。”一股份制銀行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從去年11月就啟動了“開門紅”準備工作。
隨著新冠疫情沖擊消退、經濟預期好轉,社會融資需求正在轉旺。在經濟運行啟動復蘇的當下,銀行更是開足馬力,加速搶占信貸市場,“引燃”信貸數據。
2023年1月信貸迎來“開門紅”,創出單月歷史新高。資金主力流向基建,配合7399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形成更多實物量,基建投資在今年GDP增長5%左右的目標中被寄予厚望。制造業生產也加速修復,企業景氣普遍改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不斷加強。
房地產行業經歷一年多“流動性困境”后,穩樓市金融政策密集出臺,無論是保交樓專項借款、貸款支持計劃,還是“金融十六條”、房企融資“三支箭”,經過一段時間運作,成效大有起色。眾多受訪專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擴大內需,到恢復和擴大消費,今年金融都將扮演重要角色。
圖/視覺中國
信貸“開門紅”
據2月10日公布的金融數據顯示,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創出單月歷史新高。新增社會融資5.98 萬億元,創下有記錄以來次新高。
“其實市場對于信貸高增長的情況在之前就有了預期。1月票據利率陡峭上行,甚至在月末的時候高于3個月的同業拆借利率,表明金融機構的信貸項目十分充足,需要通過抬高票據利率出票,來為貸款騰挪規模。”紅塔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除了市場信號外,監管部門在跨年前后也進行了幾波“預熱”。2022年11月21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信貸工作座談會,要求全國性商業銀行要增強責任擔當,發揮“頭雁”作用,主動靠前發力。2023年春節前夕,1月10日,上述部門在信貸工作座談會再次指出,各主要銀行要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適度靠前發力,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
“政策引導和信貸‘開門紅’訴求下,各銀行節前投放積極,部分機構甚至引發監管窗口指導,要求合理控制信貸規模。”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說。
企業端的融資需求改善最為顯著。“年初以來我行貸款總量實現較快增長,同比實現大幅多增。主要集中在對公領域,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相匹配。從歷史情況看,一季度歷來為企業融資需求高峰,是公司類貸款新增的‘旺季’,個人類貸款全年投放節奏會相對穩定。”中國建設銀行總行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數據也顯示,1月新增的4.9萬億元人民幣貸款中,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4.68萬億元,占比超95%。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5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5萬億元,同比多增1.4萬億元。可以說,是在企(事)業部門的拉動下,信貸數據迎來“開門紅”。
溫彬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年初以來伴隨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前期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形成的配套融資提款行為增多,加上三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延期、春節前企業流動資金需求增大等原因,拉升了企(事)業單位貸款。
“1月信用債收益率依舊偏高,企業發行債券的成本高,疊加政策支持,部分企業發債需求轉向貸款。”李奇霖分析,企業部門中長期貸款的顯著多增反映出元旦后重大項目的積極開工以及企業對未來經濟向好的長期信心。
一般來說,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對應制造業、基建貸款等運轉周期較長的領域。據了解,國家開發銀行1月發放中長期貸款超過2100億元。其中,發放基礎設施中長期貸款1378億元,占比超過65%。
上述中國建設銀行總行相關負責人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年初以來我行基礎設施貸款同比多增超過1倍。”
銀保監會披露的1月信貸投放數據也顯示,基礎設施建設新增貸款1.5萬億元,幾乎相當于新增的租賃、商務服務和制造業貸款的總和,后兩項新增貸款分別是7939億元、7368億元。且同比多增4479億元,增幅較大。這意味著,基建及配套融資率先成為2023年開年信貸投放“主陣地”。
李奇霖分析,一月份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凈融資4896.74億元,提前批專項債的下發為基建項目提供初始資金,帶動了部分配套融資需求。
此外,多位受訪專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的基建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期間,銀行配套融資也在一直銜接跟進,加上政策支持,促使1月信貸資金主要投向基建。
“以國有大行和優質股份制銀行為代表的機構,信貸發力較為迅猛,預計春節前同比多增幅度已經超過了萬億規模。不過需要注意,信貸增長高度向頭部機構集中,中小銀行總體偏弱。”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說。
值得注意的是,1月信貸高增背后,信貸結構仍存在一定失衡。1月住戶貸款增加2572億元,同比減少5858億元。
但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認為1月“企業強、居民弱”的信貸結構只是表象,一季度居民信貸有望迎來明顯拐點。“1月居民貸款同比少增并非主觀意愿收縮,而是疫情過峰疊加春節前置導致消費場景被動減少的結果。1月的工作日較少,居民信貸已接近去年的月度均值水平,僅明顯低于季末信貸沖量的特殊月份(3/6/9月),居民信貸并不算弱。”
前述建設銀行總行相關負責人則指出,實體經濟加速回暖首先對企業部門信貸需求形成更為明顯帶動,預計后續隨著居民部門收入持續改善和消費意愿逐漸增強,以及房地產領域持續筑底復蘇,居民部門信貸需求也將回升。
2023年1月11日,上海一處房產項目正在平整土地。圖/視覺中國
金融助力“穩樓市”
“近一段時期,市場信心加快恢復,房地產市場交易活躍性有所上升,房地產行業尤其是優質房地產企業的融資環境明顯改善。”3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新聞發布會表示。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發現,房地產被不少銀行納入了2023年信貸重點投放計劃,前述股份制銀行人士也透露,該行會繼續支持房地產。這與往年有較大區別。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目前房企融資環境已經逐漸好轉。“特別是相對穩健的房企,最近已經有大額融資出現,而且疊加市場小陽春,預計后續房企融資空間會更大。”
而在一年前,快速降杠桿疊加銷售大幅回落,引發房企流動性危機,融資不暢也扼住了房企“咽喉”。
金融政策調整出現在2022年11月。從8日宣布支持包括房地產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發債融資2500億元,到11日發布《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金融十六條”),再到28日,證監會決定在支持房地產企業股權融資方面調整優化5項措施。短短20天內,房地產行業信貸、債券、股權(“三支箭”)三類融資渠道共同發力。
期間,在全國性商業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上,潘功勝透露,近期將設立2000億元“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此前,2022年8月,住建部、財政部、人民銀行等部門曾聯合出臺措施,通過政策性銀行啟動2000億專項借款,支持住宅項目建設交付。而目前,據潘功勝在上述發布會透露,保交樓專項借款已經達到3500億元。
“2022年房地產行業融資政策大致分為了三個階段:上半年以鼓勵收并購類融資為主,三季度則重點發力項目保交付資金支持;在對項目融資支持的基礎上,四季度政策逐步轉向房企,通過打通各類融資渠道,釋放融資資金規模。”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說。
因此,融資“三箭齊發”被業內視為政策態度發生變化——從此前“救項目”轉換至“救項目”與“助企業”并行,房企的融資環境得到優化。
“金融十六條”出臺后,6大國有銀行的信貸資金率先響應,當月就已經向35家房企給予了至少1.2萬億元授信。隨后,更多銀行跟進。受益房企名單也擴大至民營企業和地方企業。“目前,銀行授信房企的信貸額度已超6萬億。”劉水說。前述中國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今年以來建設銀行對公房地產貸款明顯同比多增。
潘功勝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去年9-12月份,房地產開發貸款新增2300億元,同比多增4200億元。今年1月,房地產開發貸款新增超過3700億元,同比多增2200億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這是近期以來的高頻提法。相比于“金融十六條”注重化解房企資金鏈斷裂風險,前者關注更深層次的資產結構問題,著眼于長期管理,改善負債結構。
“過去十年間,我國房地產業資產負債表經歷了快速擴張,十年時間全國前50大房企資產規模增長了10倍,還有個別企業增長了23倍。為防范風險從問題房企向優質房企擴散,有關部門起草了《改善優質房企資產負債表計劃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在2022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據悉,“行動方案”聚焦專注主業、合規經營、資質良好,具有一定系統重要性的優質房企,重點推進“資產激活”、“負債接續”、“權益補充”、“預期提升”四個方面共21項工作任務,引導優質房企資產負債表回歸安全區間。
來自金融端的扶持政策接連不斷,房企融資境遇也在好轉。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債自2022年8月斷發后,經過5個月再次重啟。今年1月,除了越秀地產、中國金茂等國資企業在澳門金交所分別發行20億元、20.5億元債券外,民營房企萬達商業地產也成功發行了4億美元優先票據。
據《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了解,房地產企業2022年四季度境內發債1200億元,同比多增22%。今年1月發債400億元,同比增長了23%。
此外,房企股權融資(“第三支箭”)進展也在加速。據《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22年12月以來,已有32家上市房企計劃股權融資。
“股權融資是一個可以直接降低地產企業資產負債率的舉措,盡管規模偏小,也不能忽視股權融資的杠桿作用,按照1筆股權融資的規模大致上能夠撬動4倍的債務融資計算,其所形成的放大倍數就更為可觀。”國元證券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楊為敩說。
然而,所有接受采訪的房地產人士告訴記者,融資確實能緩解房企流動性壓力,但本質上還是緩兵之計。最關鍵的是銷售回暖,恢復自身“造血”能力。其中,“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被視為金融助力住房消費的舉措和導向。
金融助力住房消費,也是支持有效需求的體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放在工作重點首位,提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目前,按揭貸款的新發利率已經處于歷史較低水平,有助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恢復性增長。此外,以信用卡、綜合消費貸為代表的短期消費類信貸在春節后增長勢頭較好,價格體系也出現了明顯的讓利行為,這些有助于支持社會零售總額增加。總體來說,從擴大內需,到恢復和擴大消費,今年金融都將扮演重要角色。”王一峰說。
2022年12月15日,山東青州市一處商品房售樓處的沙盤。圖/視覺中國
制造業融資明顯回暖
制造業更是金融發力重點。最新數據顯示,制造業PMI(采購經理指數)在1月明顯回暖的基礎上,2月繼續抬升2.5個百分點至52.6%,達到2012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五大分項指數悉數上升。其中,生產指數增幅最大,為56.7%,較上月上漲6.9%。
“2月制造業運行表現出四個方面特征:生產端快速修復;外需仍有韌性;企業補庫存意愿上升;企業景氣普遍改善,其中,中小型企業景氣改善更為明顯,進一步印證經濟復蘇成色較足。”溫彬說。
《中國新聞周刊》多方了解到,制造業融資需求目前已有明顯回暖。中國銀行相關負責人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截至1月末,該行制造業貸款余額超2萬億元,其中境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增速明顯,占制造業貸款比重超4成。前述建設銀行總行相關負責人指出,該行年初以來制造業貸款在各項貸款中占比提升0.5個百分點。
“2023年以來,隨著防疫政策的優化調整,1月已有幾項新興制造業貸款難易度指數回升至50%以上,貸款難度明顯下降,金融支持政策收效良好。”中銀國際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朱啟兵在研報中提到。
王一峰預計,年初制造業貸款投放強度仍會比較大。特別是江浙地區的銀行信貸投放情況較好,均實現同比多增。“這些銀行對公端主要以制造業和政府平臺為主。不過,2023年整體制造業貸款的增長,依然存在一定政策驅動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從2022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關于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的通知》,再到2022年7月銀保監會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金融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金融政策力度明顯加大,進一步深化了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對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制造業,提升制造業金融服務指明了方向,助力穩市場主體、穩就業創業、穩經濟增長。
與此同時,為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精準服務實體經濟,2022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出臺科技創新再貸款等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
前述中國建設銀行總行相關負責人解釋,重點領域要符合促進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戰略決策,是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如“兩新一重”項目、重大科技項目、高新技術產業、新型能源產業、先進制造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等。薄弱環節是相對而言還有較大發展空間的領域,如醫療衛生、生態環保、農業農村、教育等領域。“上述都是商業銀行要加大金融服務的領域。”
數據顯示,2022年投向制造業的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6.7%,比各項貸款增速高25.6個百分點。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4.3%,比各項貸款增速高13.2個百分點。“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4%,比各項貸款增速高12.9個百分點。
溫彬認為,2022年新增貸款同比多增1.36萬億元,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增強。面對多重壓力,一攬子穩增長政策持續加碼,引導金融機構持續發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振市場信心。
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方面,我國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紅利持續釋放。2022年,LPR共下調兩次,其中,1年期下降0.05%,5年期以上下降0.3%。傳導到企業端,2022年,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7%,比上年低34個基點。較2018年下降了128個基點。此外,普惠小微貸款利率從2018年1月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的4.9%,均處在歷史比較低水平。
“我們將繼續采取措施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推動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和個人消費成本。引導金融機構切實加強和改進金融服務,加大向制造業、服務行業民營小微企業的傾斜支持力度。”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在2022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發于2023.3.13總第1083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信貸“開門紅”:金融如何支撐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