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在媒體上公開呼吁進一步加快國產創新藥審評審批,余音繞梁之際,恒瑞關聯企業就傳來新藥上市被否的消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月10日,恒瑞醫藥發布公告表示,大連萬春的母公司收到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通知件,普那布林的新藥上市申請未獲批準。該藥品具體申報適應癥為:與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聯合用于治療成年非髓性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引起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癥(CIN)。
恒瑞醫藥方面向藍鯨財經表示,該產品目前沒有后續研發計劃。不僅如此,該藥此前還被美國FDA否決了上市申請。
被中美否決上市申請,也無后續研發計劃,幾乎宣告了普那布林的完敗,這不僅可能讓恒瑞制藥2億元投資打了水漂,更可能對恒瑞醫藥新藥探索信心帶來重擊。
業內人士感嘆:“在集采不斷擠壓傳統產品營收利潤空間下,恒瑞醫藥不得不加大研發投入,在研發費用不斷飆升、營收利潤不斷承壓下,恒瑞醫藥開始走出‘圍城’,將目光瞄向外部,而與大連萬春的合作遇挫,卻又給恒瑞的新藥探索之路蒙上一層陰影。”
并購遇挫:寄予厚望產品全球范圍失敗
2021年8月,恒瑞醫藥與大連萬春布林醫藥有限公司簽署《增資入股協議》和《普那布林產品合作協議》,恒瑞醫藥擬以自籌資金入股大連萬春,并獲得在大中華地區的聯合開發及獨家商業化普那布林的權益。
根據協議,恒瑞醫藥將對大連萬春進行1億人民幣股權投資,并支付總計不超過13億人民幣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款,以獲得大連萬春GEF-H1激活劑普那布林在大中華地區的聯合開發權益以及獨家商業化權益。
然而,雙方合作協議簽署了數月后,2021年12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就拒絕了普那布林在美國的一項新藥上市申請(NDA)的審評意見。美國FDA稱,僅一個注冊臨床研究(普那布林106三期臨床研究)的數據不足以充分證實普那布林的臨床價值;還需要第二個對照注冊臨床研究,來提供充分的證據支持關于預防化療引起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NDA。
此次在中國上市未獲批準,基本宣告普那布林這款藥物在全球范圍內的失敗。曾被普遍看好并寄予厚望的first-in-class(首創新藥),一夕之間,成了各方的棄子。
恒瑞制藥方面稱,根據《普那布林產品合作協議》,恒瑞醫藥已向大連萬春支付了2 億元人民幣首付款,恒瑞尚未開展任何關于普那布林的臨床研究。關于《增資入股協議》所約定的擬向大連萬春進行的1億元人民幣股權投資,恒瑞尚未繳款,股權也未交割。該產品目前沒有后續研發計劃。
很顯然,至少目前來看,恒瑞醫藥這2億元首付款很可能要打水漂了。與此同時,“恒瑞BD能力不行”的言論開始甚囂塵上,諸如預估III臨床試驗風險的能力欠缺、舍不得花錢等。
“傳統的藥企包袱重花錢特別謹慎,既想要便宜又想要研發風險小,那么質量就很難保證。”一位藥企人士表示。
創新承壓:恒瑞遭遇轉型陣痛
事實上,恒瑞醫藥與大連萬春布林的合作在外界看來,是恒瑞醫藥醫保集采擠壓利潤空間、研發費用居高不下的困境中、對外進行BD引進管線的重大戰略轉變。
近年來,恒瑞醫藥研發投入不斷加大,以最近五年為例,恒瑞醫藥不僅研發投入不斷增多。而且研發費用在總營收中的占比也在持續提升,至2021年其研發投入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已經達到22.94%。
雖然恒瑞醫藥在加速轉型創新藥企的路上,幾年時間就上架了十幾款創新藥,但創新藥研發不僅要面對研發風險,更重要的是需要解決商業化落地問題。在研發費用居高不下,集采擠壓利潤空間的情況下,恒瑞醫藥開始將目光轉向外部。從2020年開始,恒瑞醫藥在BD上一直動作不斷,僅在2020年,恒瑞BD團隊就看了5000家公司。
其時,恒瑞全球研發總裁張連山也為今后BD的方向定了基調:“恒瑞的思路非常清晰,即誰比我做得快,做得好,我們都愿意和誰合作,共同將產品推向市場增加它的價值。”
而2011年8月恒瑞與大連萬春布林的合作則是恒瑞通過BD引進管線的代表作。并且,合作之初,普那布林對于恒瑞醫藥來說,有點類似于“萬金油”的角色:其具備治療腫瘤和“升白”的效果,可以和恒瑞醫藥的腫瘤線實現完美的搭配。
具體來說,在治療腫瘤層面,普那布林能夠通過激活免疫防御蛋白鳥嘌呤核苷酸交換因子,加速樹突狀細胞的成熟及促進抗原呈遞,直接激活T細胞來殺死腫瘤細胞,起到“免疫系統的點火劑”的作用。
同時,普那布林還具有“升白”作用,可以阻止由化療藥物誘導的骨髓中性粒細胞的損傷,達到早期保護作用,有望與恒瑞醫藥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聯用,達到雙管齊下的效果。
總的來說,恒瑞醫藥與萬春醫藥的合作,既傳遞出了補強管線的信息,也展示出其積極轉型的勢頭,可謂一舉多得。
只是,結局并不如人意,此番受挫,恒瑞醫藥BD業務何去何從,是否會有新的戰略調整依舊充滿未知,但這對恒瑞的轉型突破無疑是一次信心上的重擊。畢竟隨著醫保、集采不斷深入,靠已有產品吃老本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藥企、尤其是龍頭藥企必須加強研發才能繼續保持優勢,而研發帶來的高風險又是企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靠仿制藥起家的恒瑞醫藥曾一度是資本的寵兒。然而,在2011年,恒瑞醫藥發布了堪稱史上最差中報,并從備受追捧的“醫藥茅”,成了備受“唾棄”的“腰斬股”。
隨著集采大棒落下,原本是恒瑞醫藥根基的仿制藥,營收利潤急劇萎縮。據恒瑞醫藥財報披露,自2018年以來,公司共有35個品種的仿制藥入圍集采,其中中選22個品種,中選價平均降幅達74.5%。以2021年9月執行的第五批集采為例,其中涉及恒瑞醫藥的8個品種,它們2022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合計2.5億元,較集采之前降低17.6億元,下滑幅度達到88%。
而恒瑞積極轉型的創新藥業務也深深感受到了醫保談判和集采的壓力。去年開始,恒瑞醫藥的多款創新藥物阿帕替尼、吡咯替尼、硫培非格司亭等開始執行新的醫保談判價格。由于醫保銷售價格平均下降33%,造成公司創新藥業務也受到較大影響。
“這些都逼迫著恒瑞醫藥必須加快研發步伐,不斷推出有市場潛力的新藥。也正是在這一形勢下,恒瑞醫藥早在數年前就采取了對內加大研發投入,對外通過BD引進管線的雙管齊下策略。目前看,恒瑞醫藥仍在轉型陣痛期。”業內人士表示,能否走出陣痛期,重回巔峰,還是在一次次挫敗中消沉下去,就看恒瑞管理層能否頂住壓力,扭轉乾坤了。
在經歷了持續一年多的高管頻繁變動后,2023年2月2日晚間,恒瑞醫藥發布公告,公司已完成新一屆董事會換屆,董事會選舉孫飄揚為公司董事長,并聘任了高管團隊。
新一屆董事會換屆后,董事為孫飄揚、戴洪斌、張連山、江寧軍、孫杰平、郭叢照。其中,江寧軍是公司董事會的新成員。
作為恒瑞醫藥的首席戰略官,江寧軍是研發團隊的新鮮血液,此次被正式聘任為公司副總經理,全面負責創新藥國際化、臨床研究和商務拓展工作。新的管理團隊能否帶領恒瑞醫藥走出轉型陣痛,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