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無冕財經原創發布
作者:郭俊宇
編輯:陳澗
(資料圖片)
設計:嵐昇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一場金融危機陰云籠罩在硅谷上方。
短短48小時內,發展了40年、資產接近兩千億、吸納半個科技行業存款的硅谷銀行轟然倒下,恐慌情緒迅速在全球蔓延。
直到3月13日,美聯儲表示會兜底,不會讓銀行的儲戶蒙受損失,恐慌情緒才有所緩解。
這起2008年以來美國最嚴重的金融事件引發了種種猜測和討論。除了恐慌情緒,國內還充斥著各種陰謀論,那些移居美國的富豪也成為談資。
部分網友對于一些中國富豪和企業可能因硅谷銀行破產而遭受損失,充滿幸災樂禍的情緒。這使得許久未在社交媒體露面的潘石屹,不得不在微博更新動態應對流言。
硅谷銀行“自救”變“自殺”
硅谷銀行崩盤的原因,在于其投資決策失誤。
新冠疫情暴發之后,得益于科技行業熱錢涌動,硅谷銀行從初創型企業那里吸收了大量的存款。
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硅谷銀行的存款規模暴增86%,達到1890億美元,2022年第一季度更是高達1980億美元。
硅谷銀行將這些資金大量投資于長期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從2022年開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大幅收緊,開啟了一輪強有力的加息進程,導致利率大幅上升。
在加息背景下,科創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難度都大幅增加,只能動用之前存在銀行的老本。
與此同時,硅谷銀行持有的大量長期債券也面臨大面積的浮虧。
當儲戶提現需求增加,銀行本身流動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硅谷銀行不得不虧損拋售債券,用來彌補流動性缺口。
上周四,硅谷銀行母公司SVB Financial對外宣布了三件事:低價出售價值210億美元的可變現資產(虧損18億美元),發行可轉債籌借150億美元資金,以及緊急發售新股籌資22.5億美元。
原本是一次自救的舉措,誰能想到最后卻演變成了“自殺”行為。
這三個舉措也向其儲戶發出了一個信號:硅谷銀行賬上可能已經沒錢了。
擠兌情緒迅速蔓延,僅僅是3月9日當天,硅谷銀行儲戶的提現需求就高達420億美元,相當于其總存款的四分之一。到了當天晚上,硅谷銀行的賬上的現金結余已經是負10億美元。
硅谷銀行幾乎沒有抵抗之力,3月10日中午,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便緊急接管了硅谷銀行,意味著該銀行“破產”了。
硅谷銀行暴雷后,恐慌情緒迅速在全球金融市場蔓延,渲染出一種2008年金融危機要重演的危機感。
直到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宣布為儲戶兜底后,恐慌情緒才停止蔓延。
潘石屹陷入血虧傳言
在國內,除了恐慌情緒外,另一種情緒也在快速蔓延。
在硅谷銀行快速崩盤的48小時里,關于美國收割國內富豪資產的“陰謀論”也在網上迅速傳播開來。
這場“陰謀”是這樣的:很多國內富豪以及科技企業都把錢存在了硅谷銀行,這家銀行一倒閉,等于是這些富豪和企業的財富被美國無情地掠奪了。
盡管這種“陰謀論”有些荒謬,仍有不少網友信以為真,并且還因為中國富豪被收割而幸災樂禍。
其中被討論的最多的是SOHO中國創始人潘石屹。3月12日,有消息稱潘石屹與妻子張欣在美國硅谷銀行有大額存款,受該銀行破產倒閉影響,其幾十億存款無法取出。
當日傍晚,已經許久沒發過微博的潘石屹突然更新了一條動態:“我們從來沒有在硅谷銀行開過戶,從來沒有存過款,謝謝大家的關心。”
▲潘石屹在新浪微博辟謠。
潘石屹在硅谷銀行的存款是假的,但部分網友希望潘石屹在美國被收割。
在潘石屹辟謠之前,就有一些網友直截了當地表示“希望這是真的。”在他辟謠之后,甚至有人為其沒被收割表示“可惜”。
作為曾經的房地產大佬,潘石屹在國內的風評似乎不太好,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人對潘石屹夫婦把大部分資產轉移到美國一事心存不滿。
大概從2011年開始,潘石屹夫婦便在美國大手筆投資,例如潘石屹曾斥資7億美元買下紐約曼哈頓廣場旁的一座辦公大樓;花費6億美元收購曼哈頓公園大道廣場49%股權;其妻子張欣耗資14億美元收購了美國通用汽車大廈40%的股權等。
此外,潘石屹夫婦還在曼哈頓貴族聚集的地方買下了一套2600萬美元的聯排別墅。
他們還給美國高校捐了不少錢,2014年對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分別捐款1500萬和1000萬美元,還專門拿出1億美元成立基金會。潘石屹的兒子便在哈佛就讀。
這些錢幾乎都來自套現SOHO中國所得。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至2019年期間,SOHO中國累計出售資產回籠資金近300億元。
在一些人眼中,潘張夫婦的行為屬于是吃完國內房產市場的紅利之后,急不可耐地套現移民。
在他們看來,在中國賺的錢就應該留在中國,因此,他們是巴不得看見潘石屹這種移居海外的富豪被收割的。
中國企業虛驚一場
美國收割國內富豪屬于無稽之談,但一些中國企業這一次確實被嚇得不輕。
如果不是美聯儲兜底,怕是有不少企業的錢就埋在里面了。
硅谷銀行是中國創業者拿美元風險投資基金做VIE架構唯一選擇,許多初創企業都會選擇硅谷銀行,或者剛開始選擇硅谷銀行,之后再轉到其他銀行去。
所以,硅谷銀行倒閉的消息傳出來后,一些跟其有業務往來的初創企業非常著急,擔心自己的錢就這么沒了。
據新浪科技消息,一家出行平臺創業公司的財務負責人表示危機來得太快,等他反應過來已經無法轉賬了,而且下周還要發工資。他只能一邊想辦法臨時籌款,一邊期盼著有好消息傳來。
另外,一些上市公司也擔心受這次危機波及,從周末開始紛紛發表聲明,盡量跟硅谷銀行“撇清關系”,想把該事件對公司的影響降到最低。
據統計,截至3月13日午間,港交所21家上市公司發布與硅谷銀行相關的公告,其中包括17家醫療健康公司、3家TMT公司、1家金融公司。
這21家公司當中,有14家上市公司與硅谷銀行有業務往來,其他7家則表示在硅谷銀行沒有任何存款。
▲香港上市公司公告與硅谷銀行的業務往來,無冕財經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已經發布公告的這些公司,要么是存款比例并不高,要么就是在硅谷銀行里沒有存款,硅谷銀行事件對這些企業的影響并不大,他們擔心的是公司股價受到恐慌情緒的沖擊。
如今,危機警報已經解除,但這些剛剛“死里逃生”的企業或許仍驚魂未定。
對這些企業來說,或許應該從此次事件中吸取經驗,學會分散存款,別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每家銀行都只放二十五萬美元,這是FDIC保險的上限,即便銀行倒閉了也能拿回全部存款。
參考資料:
1.《一間銀行的獨特倒閉,一場風險的必然發生》,晚點LatePost
2.《張欣潘石屹成功將資產重新配置到美國》,長平投研
3.《硅谷銀行破產波及中國創業者:“賬戶的錢還沒轉出來,一切發生得太快了”》,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