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不少物業管理企業進入到“城市服務”行業,試圖將這個服務范圍廣闊、想象空間巨大的業務打造為公司第二增長曲線。
(資料圖片)
雅生活城市服務公司聯席總裁鄭穎斌在2023觀點物業大會上給出了一組數據,2022年統計的環衛成交合同中,有2萬個標開標,中標企業數為11000多家;去年的年化合同是832億,合同總額是2510億元。
“去年是一個環衛大年,年化合同額同比增長15.8%,總包合同額則增長了14.8%。”鄭穎斌表示。
據他介紹,環衛市場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去年832億的合同當中,有111個區縣完成了首輪城市化服務改革,合同價值約為34億多,單一的傳統環衛轉向城市服務的合同額大約為77億元,兩項占總合同額的比重達13%。
實際上,物企是城市服務行業的“新人”,鄭穎斌表示,“環衛公司十強當中的大頭還是傳統的北控、北環等,真正物業企業排名比較靠前的是碧桂園服務。”同時,“新人”也遠遠不只是物企。
他觀察到,原來環衛行業只有4類傳統參與者,以北控和北環為代表的傳統做環衛的國企,二是行業內的傳統民企,三是平臺公司,四則是徐工、中聯重科等上游設備企業和下游做環境處理、環保的企業。而自物業服務公司進入到環衛行業以來,市場上還出現了包括廣州環投、四川能投、三一重工、奇瑞、東風、地方國資國資平臺公司等新勢力。
與房地產行業趨勢一致,國資在城市服務行業的份額越來越大。
“去年832億的合同中有52%由民企獲得,剩下48%左右的份額基本是由國企、混合所有制企業等取得。”鄭穎斌坦言,“真正讓我們感到壓力的是,中標的376家地方平臺公司一共中標了156個合同,占832億年化合同的19%,占所有國企的60%。換句話說,2022年我們發現很多剛成立的公司,它所占的市場份額就達到了總體的13%。”
他認為,近幾年平臺公司、國資介入這項業務與地產短期財政的轉型有關,“政府土地收入減少后,需要新的收入來源,環衛這樣的大流水業務能夠做融資安排。去年部分國資平臺進入到行業后,其實是做了一些分包的,這也是接下來雅生活發力的方向。”
在鄭穎斌看來,城市服務能夠很好地平衡物企業績波動,其服務周期較長、合作方較穩定(更多是政府,收費列入財政預算)等因素,使得物企業務和營收具備穩定性。
鄭穎斌還分享了環衛行業未來的三個發展方向。
一是服務內容更加集中化,城市大管家這樣的業態會成為未來城市服務的主流,政府更有意愿將傳統業務中的清掃保潔和垃圾運輸、未來城市的管網管理、秩序巡查、智慧公廁業務等業務交給企業來做。
二是智能化的應用。隨著時代發展,行業很難吸納到年輕人的加入,如何用機械代替人工,找到未來業務執行的主體很重要。
三是差異化,不能以傳統打法和傳統環保公司的方式去做這塊業務,要充分利用社區服務提升盈利能力,形成競爭優勢。鄭穎斌雅生活為例,該公司在昆明的一個老舊樓院管理,若只看物業管理費收入,這一定是虧損的,但老舊小區的消費仍然存在,我們通過社區商業服務來補充收入、提高客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