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年報的集中披露,基金公司業績也浮出水面。截至3月28日,共有10家基金公司2022年經營數據出爐。
(資料圖片)
2022年市場震蕩調整,受行情拖累,公募基金新發市場相對疲軟。整體來看,頭部公司比較抗跌,固收業務優勢明顯的招商基金比較穩健;第二梯隊中,信澳基金成長性最好。
頭部公司整體抗跌
華夏基金、招商基金和博時基金的非貨幣基金管理規模處于行業前列,稱得上頭部公司。整體來看,即使在動蕩行情中,頭部基金公司仍能保持較穩定的營收,整體凈資產收益率可觀。
在去年震蕩市下,固定收益投資能力較強的招商基金顯露優勢,是已披露的頭部公司中唯一實現營收正增長的機構。
根據中信證券公告,截至2022年年末,華夏基金總資產為176.50億元,管理資產規模約為1.72萬億元,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74.75億元,凈利潤21.63億元,相比去年,同比下降6.74%和6.44%。
招商證券參股的博時基金和招商基金表現各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末,博時基金總資產117.88億元,凈資產83.03億元,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53.16億元,實現凈利潤17.24億元,較上一年分別下降7%和3%;
招商基金則逆市增長,招商基金總資產123.10億元,凈資產81.75億元,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57.57億元,凈利潤18.13億元,較上一年分別增長10%和13.1%。
腰部公司變動激烈
排在中游的基金公司競爭激烈,新銳基金公司來勢兇猛,瓜分市場份額,也有老牌基金公司不進則退,被甩在后面。
其中,信達澳亞基金成長迅速。根據大股東信達證券年報,截至2022年年底,信達證券持有信達澳亞基金54%股權,信達澳亞基金總資產為9.21億元,凈資產為4.03億元,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10.68億元,實現凈利潤2.13億元。
從財務指標看,信達澳亞基金賺錢能力突出。一方面是近幾年公司管理規模持續增長,管理費收入水漲船高,邊際成本遞減,規模效應凸顯。但隨著規模增長到一定階段,凈資產收益率會向行業平均水平回歸。
此前,信達證券招股說明書也披露了信達澳亞基金近幾年的營收情況,2019年、2020年、 2021年和2022年1-6月,信達澳亞管理費凈收入分別為9771.46萬元、3.11億元、6.88億元和4.69億元。
國投資本參股的國投瑞銀基金和安信基金去年表現較好。2022年安信基金實現營收9.29億元,同比增長36.61%;實現凈利潤9043萬元,同比增長20.32%。安信基金總資產15.72億元,凈資產8.15億元。
國投瑞銀基金管理各類資產規模約3470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非貨幣基金規模1276億元,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12.55億元,實現凈利潤1.63億元。
去年市場環境下,各家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幅情況冷暖不均,不少老牌基金公司受到沖擊。
根據民生銀行2022年年度報告顯示,截至報告期末,民生加銀基金資產總額22.17億元,凈資產16.46億元。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1.49億元,實現歸屬于本行股東的凈利潤1.03億元,同比下滑44%。
另一家老牌基金公司也表現不佳。根據國元證券發布2022年年度報告,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長盛基金總資產15億元,凈資產12.58億元。2022年度,長盛基金實現營業收入4.56億元,同比下降4.55%;凈利潤7082.86萬元,同比下降9.68%。
就財務指標來看,長盛基金依然處于粗放經營狀態,凈資產收益率僅為5.64%,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尾部公司盈虧線徘徊
在頭部基金公司賺的盆滿缽滿的同時,也有不少尾部基金公司仍在溫飽線徘徊。
南華期貨2022年年報披露,其100%持股的南華基金2022年總資產16,097.56萬元,凈資產14,745.13萬元,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 5130.88 萬元,較2021年大幅增長98.45%,而凈利潤仍為-1075.99萬元,較2021年虧損額有所減少。
雖然凈虧損有所收窄,但南華基金仍未實現盈利。同時,自2017年以來,南華基金已連續六年虧損。
2022年三季度末,南華基金的管理規模達到歷史最高峰——138.93億元,去年底又回落至116.76億元。
方正證券年報顯示,方正富邦基金在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2.55億元,同比增加41.27%;凈利潤0.27億元,同比增長236.86%,實現扭虧為盈。報告期內方正富邦基金管理基金份額509.19億份,同比增加58.73億份,增幅13.04%;管理公募基金資產規模499.85億元,同比增加46.52億元,增幅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