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財經訊 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于3月28日至31日在海南博鰲舉行。3月29日,由鳳凰網財經、北大國發院聯合主辦的“2023博鰲 鳳凰網梧桐夜話“同期在博鰲舉辦,活動匯聚博鰲與會官員、學者、企業家及媒體人共聚一堂,就“開放共贏,構建美好未來”這一主題進行展望。
(相關資料圖)
張宇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在談到氣候變化問題時表示,上世紀70年代大家關心的是全球變冷,因為變冷會使農業產量下降,糧食減產后可能會引發饑荒,甚至戰爭。后來變成了全球變暖,現在看來這是大勢恐怕改變不了。
張宇燕提到去年的氣侯變化締約方第27次大會,應該說有一些成果,但是這種全球問題、全球治理方面基本共識,在最高的原則上還有一些欠缺。
如何能達成一個治理全球問題的原則?對此,張宇燕在全球治理,特別是氣侯變化提出了五項原則:
第一,主權原則。在國家之上沒有更高的權威,這是主權,這里面引申的含義就是如果要定一個國際規則,這個規則要我遵守,那就必須得爭得我的同意,因為我是主權國家。
第二,平等原則。這個規則要約束我,我也愿意被約束,但它同時也必須得約束你,這個約束是平等的。
第三,匹配原則。權利和責任要通盤考慮,西方認為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時間還有點長。從增量上看中國是第一,但是從存量上看這就不一樣了,不能簡簡單單地用一個尺子來對不同的國家提出要求,責任和權利應該匹配。
第四,效率原則。提出了這些政策,大家達成了協議,不是說一說就完了,治理還得管用。
第五,補償原則。比如巴西,亞馬遜森林80%在巴西,但是最近這幾十年巴西所屬的亞馬遜森林減少了31%,而亞馬遜森林作為地球的肺,它的外部性很強,所以如何解決這種由主權國家的事情而影響到整個世界,這里面就需要另外一個機制——補償機制。
張宇燕認為,怎么來達成一個一般性的原則,把這個原則定了以后,再一層一層往下落實,這可能對解決包括氣侯變化在內的全球問題會有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