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視覺中國
文 |《財經》記者 張欣培
(相關資料圖)
編輯 | 楊秀紅
從炫富到哭窮,券商投行人的日子似乎正在變得不好過。
6月5日,業內傳出中字頭頭部券商出現了大規模不同幅度的降薪。隨后該消息被證實基本屬實。一時間,券商降薪話題再次成為業內討論焦點。
不過,市場對于這樣的消息也并不十分意外。5月,已經到了券商投行密集發放年終獎之時,而彼時多家券商陸續傳出投行年終獎減少的消息。
6月1日,一份自稱申萬宏源員工的“討薪郵件”刷屏網絡。5月下旬,中泰證券又傳出今年將不對投行業務條線發放年終獎。隨后中泰證券回應“調整優化了獎金的發放方式”。4月,市場還曾傳出中金公司降薪30%的消息。
“降薪是全行業的趨勢,我們也降了。但是不同崗位不同人員降薪的幅度會不同。”一家頭部券商人士表示。
實際上,降薪成為行業普遍現象早已顯露端倪。根據上市券商披露的2022年報,絕大多數券商薪酬出現下降。
例如,一向以”投行貴族”著稱的中金公司,2021年人均薪酬是98.3萬元,2022年已經降至78.63萬元,下降規模接近20萬元。此外,海通證券、招商證券、廣發證券2022年人均薪酬減少規模都超過20萬元。
從政策上看,證券行業降薪也有諸多跡象可循。
2021年,證監會就起草了《關于加強注冊制下中介機構投資銀行業務廉潔從業監管的意見》;2022年,中國證券業協會(下稱“中證協”)發布了《證券公司建立穩健薪酬制度指引》。在中證協今年4月發布的《證券公司文化建設實踐評估指標》中,也對券商薪酬進行了約束,如果其薪酬激勵過于激進,未能體現建立長期激勵機制和穩健薪酬制度要求的,將會被扣分。
2022年8月,財政部發布對國有金融行業的“限薪令”,要求金融企業高管及重要崗位員工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總額的35%,績效薪酬的40%以上應當采取延期支付方式,延期支付期限一般不少于三年。
“券商行業出現降薪,一方面是監管壓力;另一方面,從行業自身發展來看,降薪也是趨勢。”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認為,目前投行已經面臨產能過剩。
從投行項目數量上看,并未出現明顯激增,但從業人員卻不斷增加。
從投行項目數量看,Wind(萬得)數據顯示,今年以來,A股市場共計發行143只新股。2020年-2022年分別是434家、524家、428家。如果加上增發、配股、再融資等所有股權項目,今年以來的項目數量是724家,2021年與2022年分別是2417家和1793家。
從從業人員數量看,根據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從2018年底到2022年底,券商投行保薦代表人從3678人增加到7837人,增加了4159人。而這尚不包括未考取投行保薦人資格的投行從業人員。《財經》記者了解到,有的頭部券商投行人數已超過2000人。
不過,也有投行人士認為,目前尚未到產能過剩階段。“我們所有的招聘都在正常進行,可能對于中小券商,尤其是尾部券商來說影響比較大。”一家頭部券商人士表示。
有投行人士認為,券商行業的降薪只是回歸到正常水平而已。但是,也有人士認為,證券行業屬于人才密集型行業,且人才培養成本和入行門檻較高,因此理應給他們具有吸引力的薪酬。
“很多券商從業人員的高薪并不是來自價值創造,而是牌照溢價。因此普遍高薪并不合理。”一位資深投行人士稱。
值得注意的是,降薪趨勢未變,但金融行業或許仍是諸多就業者的最佳選擇。
2022年,券商出現了普遍的業績下滑和薪酬下調,但是員工人數依然在逆勢擴張。在可比的33家上市券商中,員工人數增加的券商有26家。很顯然,降薪之舉并沒有導致人員大規模流失。
“投行是個自由流動的高度發達的市場。如果對薪酬不滿意,可以離職。但是現在行業出現大規模降薪,并沒有頻繁的離職現象。整個市場供大于求。換句話說,降薪也沒人走,說明外面市場慘淡。”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認為。
《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投行人士認為,盡管對降薪有些許無奈,但并無離職想法。“相對于其他行業,金融業依然屬于高薪行業。”一位業內人士坦言。
以2021年數據為例,當年券商人均薪酬達到63.96萬元。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當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0.68萬元,薪酬最高的IT行業平均薪酬為20.15萬元,僅為券商人均薪酬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