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芯片”第一股誕生。
6月30日,自動駕駛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聯席保薦人為中金公司及華泰金融控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資料顯示,黑芝麻智能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車規級智能汽車計算SoC(State Of Charge,電池荷電狀態)及基于SoC的解決方案供應商。
根據港交所網站披露的招股書,黑芝麻智能擬將此次募集資金凈額用于智能汽車車規級SoC、智能汽車軟件平臺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等的開發,以及提高商業化能力等。
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黑芝麻智能尚未實現商業化盈利,但得益于今年3月31日港交所18C規則的生效,其成為第一家根據此規則正式遞交上市文件的特??萍脊?。
“18C的推出為科技企業拓寬了融資渠道,特別是還沒有達到商業化階段的科技企業,也有機會掛牌上市,為公司的發展獲得資金?!逼杖A永道中國審計部合伙人楊方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受到港股新規以及黑芝麻智能上市帶來的影響,在未來,軟件企業、高端芯片企業、人工智能以及機器人企業這四大賽道內的玩家將有望爆發“上市潮”。
三年累計虧損超20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黑芝麻智能成立以來,已完成9輪融資,2022年8月其估值已經超20億美元,投資人既包括東風資產、上汽集團、聞泰科技、蔚來資本、SK中國、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博世旗下博源資本等產業資本,還包括武岳峰資本、揚子江基金、君海創芯、北極光創投、一諾資本等金融資本。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黑芝麻智能于2018年8月開始通過相關解決方案產生收入,2021年8月通過SoC產生收入。2020年、2021年及2022年,黑芝麻智能分別實現收入5302萬元、6050萬元以及1.65億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根據招股書,公司2020-2022年分別虧損2.93億元、7.22億元以及10.53億元,處于連年擴大的趨勢。
而其主要資金流向了銷售與研發開支,黑芝麻智能的銷售開支在2020年至2022年期間逐年遞增,分別為2226萬元、5084萬元以及1.2億元,而在成本中占比最高的為研發開支,2022年該項開支為7.64億元。
此外,黑芝麻智能也面臨著的客戶集中度相對較高的問題。
招股書資料顯示,該公司主要客戶為汽車OEM及一級供貨商。截至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來自最大客戶的收入分別占公司期間總收入的47.7%、40.7%及43.5%。截至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黑芝麻智能來自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占公司于該等期間總收入的88.5%、77.7%及75.4%。
而黑芝麻智能也在招股書中直言,在可預見的未來,公司業務、經營業績及財務狀況可能會繼續取決于對相對數量較少的客戶的銷售。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按2022年車規級高算力SoC出貨量計,公司為全球第三大供應商。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其旗艦A1000系列SoC的總出貨量超過2.5萬片。
根據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的預測,2025年中國L2/L3滲透率將達50%,2030年中國L2/L3滲透率70%,L4滲透率20%。2020-2025年中國自動駕駛滲透率增長速度將快于全球。中國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芯片市場。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李沐華預計,未來兩年,主流自動駕駛芯片將陸續量產交付;未來五年,市場份額的爭奪將更為激烈,國內頭部廠商有望突圍。
事實上,黑芝麻智能CMO楊宇欣也在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智能駕駛芯片市場規模雖然愈加廣闊,但激烈競爭下窗口期也在變短?!艾F在汽車芯片領域現在非常熱,但時間窗口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長。2020年到2025年是最關鍵的時期,原因是傳統供應鏈已經沒法應對車企對新技術的一些供應訴求,燃油車時代的供應商很多已經開始慢慢掉隊了,而智能新能源汽車時代需要新的供應商。”
18C激發“上市潮”?
黑芝麻智能此次成功登陸二級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也得益于港交所近年來針對科技企業上市規則的改革。與此同時,市場也在期待,未來是否有更多尚未實現商業化的企業可以獲得融資機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自2018年開始,港交所不斷對上市規則進行修訂,陸續增設了第18A章、第8A章、第19C章等內容,分別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同股不同權企業與合格海外發行人二次上市企業提供特殊的上市途徑。
2022年10月19日,港交所發布有關《特??萍脊旧鲜兄贫取罚ê喎Q18C)的咨詢文件,進一步豐富港交所的投資機會。
2023年3月31日,港交所《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第18C章正式生效,為更多“特專科技”企業上市提供了更寬闊的道路?!疤貙?萍肌蹦壳鞍ㄎ宕箢愋袠I,如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及新食品及農業技術。港交所稱未來將會根據行業變化,采取動態機制對特專科技的類別進行靈活調整。
而其對于上市要求調整的最突出之處在于,市值門檻標準出現明顯降低:未商業化公司市值由不低于150億港元降至100億港元(合人民幣87.7億元),已商業化公司市值門檻由80億港元降至60億港元(合人民幣52.6億元)。
以黑芝麻智能為例,根據招股書, 黑芝麻智能基于經參考于相關時間的預期市值,計算超過100億港元,公司作為未商業化公司符合上市規則第18C.03條的規定。而該公司經過多輪融資,其最后一輪C+輪融資公司估值為20億美元(約為156億港元),明顯超過100億港元。
在楊方看來,從港股市場而言,從過去的十年間掛牌的企業類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金融機構到消費品,從互聯網到硬科技。港股將會吸引更多的硬科技企業,從而使得香港上市的企業更加多元化。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科技企業將同時有機會在境內外的資本市場掛牌上市,獲得多元化投資人的投資,提高國際知名度,支持企業的發展。”楊方說道。
華泰證券科技與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黃樂平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過去港股的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兩個行業:一個是手機產業鏈,另一個是平臺型互聯網。港股的硬科技公司一直比較少,因此在新規落地后,一批高質量科技公司如芯片、人工智能等賽道內的企業將得到更加多元的融資途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