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財經獲悉,日前,被稱“亞洲保險中介第一股”的泛華控股集團(下稱“泛華”,NASDAQ:FANH)披露公告稱,任命林創斌(Ben Lin)擔任泛華聯席董事長兼首席戰略官。他將助力泛華明確戰略方向、推動公司的海外業務擴張和強化資本市場運作。
2023年,泛華明確提升市場占有率這一經營目標,計劃通過三條路徑實現,加大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加大數字運營投入;加快并購擴張。
近年來,歸母凈利潤持續下滑的泛華并未停下擴張腳步,反而有提速趨勢,收購MGA平臺,收購保險中介機構,打造開放平臺,加速“跑馬圈地”背后,或是其想要實現保險銷售的業務公司到行業平臺型公司的大轉身,在賦能中小機構的同時,講述一個資本新“故事”,直接改變其估值模式。
【資料圖】
從業務公司到行業平臺型公司
公告內容顯示,林創斌擁有精算師背景和超過18年的金融行業從業經驗。林創斌畢業于悉尼麥考瑞大學,獲得商業學士(精算學)學位和商業碩士學位,曾在多家金融機構擔任重要職位,對全球保險行業有著深入的了解。2016年至2023年,擔任資本集團副總裁,兼任亞洲保險和工業行業投資分析師。此前曾擔任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負責中國互聯網行業和亞洲保險行業研究。
泛華控股表示,公司目前正邁入新的發展階段,致力于成為亞洲領先的獨立金融顧問公司。而林創斌對保險行業及其發展趨勢的深刻理解將在泛華實現這一戰略愿景的過程中發揮重要價值。“他將助力泛華明確戰略方向、推動公司的海外業務擴張和強化資本市場運作。”
有“大摩”背景熟悉資本市場運作,亦對中國互聯網行業和亞洲保險行業有深入研究,從林創斌的各種能力標簽來看,與泛華未來發展路線十分契合。
一位投資人士在接受藍鯨財經采訪時表示,盡管泛華具有一定的成長性,但也面臨估值提升的問題。在當前金融監管趨嚴、市場環境弱的背景下,引入關鍵核心高管有助于泛華拓展新的戰略性業務空間。
2021年12月16日,泛華發布兩條重磅消息。一是宣布啟動私有化。二是重大人事調整。老將汪春林遞交辭呈,卸任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一職,公司創始人兼董事胡義南重新出山“掌舵”,出任泛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但這一計劃在一年后終止。2022年12月23日,泛華宣布撤銷私有化邀約。胡義南稱,“去年發起私有化邀約,是希望借此契機推動公司內部的戰略調整。鑒于PCAOB公布中概股審計取得重大進展,目前中概股退市風險已經緩解,同時公司的戰略調整也已經得到了確立,我認為保留泛華在美國的上市地位更符合公司的長遠發展利益。”
這便是泛華啟動的“專業化、職業化、數字化、開放平臺”新戰略。但從現有趨勢來看,泛華也許有更大的野心,欲摘掉“保險中介”的標簽,通過第三方金融服務提供商的定位,實現從業務公司到行業平臺公司的大轉身,來講述一個資本新故事,直接改變其估值模式,打開估值空間。
去年11月,泛華舉行開放平臺戰略發布會,胡義南直言“泛華已為此準備了20多年,當前是最好的時機。”按照官方口徑,泛華的開放平臺,將向各類中介機構及個險銷售主體提供統一合規框架;全市場產品與服務貨架;科技與數字運營能力;專業培訓服務支持;流動資金與資本變現通路。
回溯來看,2018年年中,泛華的股價一度達到30美元/股,此后震蕩下行,至2021年宣布私有化前夕,僅在6美元/股左右,在低迷將近一年后,官宣開放平臺戰略、撤銷私有化的消息,有效刺激其股價回升,截至7月3日收盤,泛華股價為8.39美元/股。
521發展計劃或難達預期
僅從商業模式來看,泛華的改變不可謂不大。作為一家老牌保險中介公司,20多年來,泛華經歷了保險行業的發展壯大,自身亦是不斷調整變革。
拉一條時間軸,1998年,泛華的前身廣東南風汽車俱樂部成立,主營車險銷售;2004年,公司拆分成泛華金融和泛華保險;2006年,泛華進軍壽險行業;2007年10月,泛華在納斯達克主板上市,被稱為“亞洲保險中介第一股”。
從以財險起家,到毅然放棄,轉道壽險業務,這是泛華的一次重大戰略調整。2017年8月,泛華宣布剝離財險機構,將財險業務平臺化轉型,把財險傭金差的銷售模式改變為賺取流量費的開放式平臺盈利模式,全面將業務重心轉向壽險銷售。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泛華壽險業務收入為9.91億元,與財險平分秋色;2017年大幅增長為24.24億元;2022年,泛華實現總保費127.8億元,其中壽險總保費124.1億元,同比增長10.2%,更能反映業務成色的壽險新單保費同比增長2%至25.6億元。
但這一業務數據,與其早前定下的目標,有著極大差距。2018年6月,泛華推出521發展計劃,希望在五年后,泛華的年壽險新單保費規模達到100億元,年利潤超過20億元。
2023年,是這一計劃收官之年。從今年一季度財務數據來看,泛華實現壽險總保費43.6億元,同比增長29.1%,其中壽險新單保費同比增長55.9%至7.7億元。一般而言,一季度是保險機構業績沖刺的黃金時期,為全年業績實現打基礎,若按一季度規模粗略推算,泛華全年壽險新單保費大概率難以實現100億元的目標。
值得關注是的,泛華近年來歸母凈利潤連續下滑,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公司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6.1億元、1.89億元、2.68億元、2.51億元以及1億元。
而與521計劃捆綁并行的“泛華幸福奮斗計劃”則在2020年12月草草告終。該計劃是指泛華拿出約20%的上市股份(1500萬份ADR),投入約25億元資金,對泛華未來5年的經營戰略規劃與目標進行支持,部分有資格的泛華內外勤參與出資支持,通過完成履約條件,分享公司成長的資本價值。 彼時,泛華管理層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幸福奮斗計劃的推出,體現了泛華管理層對于未來5年壽險市場黃金10年和公司經營業績穩定向上的堅定預期。”但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不盡人意。
泛華開啟“買買買”模式
傳統的保險中介機構以銷售為導向,處在簡單的產銷中間節點上,商業模式再造是現階段保險中介機構發展的重中之重。泛華未來的想象空間在哪?或許是開放平臺。
2023年,泛華定下“提升市占率”的經營目標,主要通過三條路徑來實現,加大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加大數字運營投入;加快并購擴張。
去年11月,泛華開放平臺并購布局落下第一子,收購國內知名MGA(管理型總代理,Managing General Agent)平臺中融慧金,采用換股的方式,計劃增發6200萬普通股新股,置換中融慧金57.73%的股權。今年2月,泛華接連向吉林中吉世安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武漢泰平在線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拋出橄欖枝,同樣采用換股方式,并包含對賭協議,要求實現高增長。6月,泛華宣布在四川眉山天府新區建設IDC(互聯網數據中心),以滿足其開放平臺業務所需的技術支持。不難發現,盡管利潤下降,但泛華正在加大投資力度“跑馬圈地”。
胡義南曾表示,期待在未來一兩年完成對20家-30家中小保險中介機構的參股或并購,并通過與中融慧金的MGA平臺融合,鏈接300-500家中小保險代理機構渠道。
對于泛華想要打造的開放平臺,有業內人士認為目標遠大,能夠為中小主體積極賦能,提升市場競爭力,帶動行業提升整體經營水平,構建多方共贏格局。
但也有業內人士對此秉持較為謹慎的態度。“無論是新概念、還是新平臺,無非都是以保險中介為中心,只不過是增加了為其他中介機構提供服務,但自己從事保險中介業務的同時,又為其他保險中介提供服務,這可能存在潛在的利益沖突。所以最后大概率要么完全通過并購參股消除沖突、要么通過放棄自己的中介業務完全只提供服務,否則很難兼顧球員和裁判兩個角色。”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在接受藍鯨財經采訪時表示。
沈萌指出,為了開放平臺成長,泛華需要吸引更多中小中介機構參與形成聚集效應,但通過平臺服務,提升中小中介機構的實力,就成為自身中介業務的競爭者,“如果利用平臺信息與他人進行不當競爭,既會得罪平臺的用戶,也可能觸犯法律法規。”
當前,開放平臺還處于探索階段,如何形成清晰穩定的盈利模式,如何控制數字化投入成本和未來管理成本,是否能得到相關監管政策支持等,都還是未知。
一位業內人士直言,一家企業在兜售其新商業模式的故事時,要讓市場為之買單,不僅要有與以往不同的概念,更需要在新領域形成具有說服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