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進入暑期,校外培訓機構的規范發展成為教育部關注的重點,在不到半個月內,教育部等部門已經接連發文,規范暑期校外培訓發展。
日前,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校外培訓機構從業人員準入查詢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行校外培訓機構從業人員準入查詢制度。
根據通知,此次準入查詢工作面向中小學生(含3周歲以上學齡前兒童)的學科類和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擬聘用的工作人員,包括教學人員、教研人員和其他人員。
具體流程上,通知顯示,由校外培訓機構在監管平臺申請,提交擬聘從業人員簽字的知情同意書及身份證明、無犯罪記錄證明等材料的影印件,并通過監管平臺查詢結果。如出現“應查未查”“違規上崗”“泄露隱私”以及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等情形的,將依法依規予以處理,并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責任。
而在此前,教育部還曾印發通知,部署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訓治理工作。其中提到,采取“四不兩直”“日查+夜查”“聯檢+抽檢”等方式組織開展聯合執法檢查,特別是針對群眾舉報、輿情監測等渠道反映的隱形變異違規培訓問題,快速核查、聯動處置。
教育部還表示將深入推進網格化管理,對違規培訓多發的商務樓宇、居民小區等重點場所進行管控排查,嚴防學科類培訓機構違規開班、已注銷培訓機構繼續開班、面向3至6歲學齡前兒童的培訓機構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打擦邊球”開展學科類培訓等問題發生。
同時,教育部還要求對培訓機構和個人以“一對一”“住家教師”“高端家政”“眾籌私教”以及研學、夏令營等名義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問題進行集中整治。對線上培訓主體和重點網站平臺開展全時段深度巡查,嚴防嚴查違法違規開展線上培訓和廣告宣傳等問題。
對于資金安全問題,教育部要求常態化開展培訓機構“爆雷”“冒煙”監測,妥善處理欠薪、從業人員安置等問題。通過發布倡議書、致家長的一封信、消費提醒或開展線下家訪,引導家長理性看待、慎重選擇校外培訓,多關注孩子身心健康,不盲目跟風報班,提醒家長防范預付費相關消費風險,推動家長在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選課、購課、繳費、退費,遠離“無證無照”培訓機構和違規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