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688256.SH)陷入多事之秋。
(資料圖)
繼4月被曝裁員之后,7月,寒武紀再次傳出裁員消息,據新浪科技報道,以智能駕駛芯片業務行歌科技為“重災區”,行歌科技軟件部分裁員近半,硬件部分只保留少數員工“善后”,且新項目已經暫停,未來或將被放棄。
8月3日,針對裁員消息以及公司發展等問題,時代周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寒武紀證券部,工作人員回復稱:“(裁員消息)以公司披露的公開信息為準,目前公司經營、研發均在正常推進。”
圖源:寒武紀官網
寒武紀前身是中科院計算所2008年組建的“探索處理器架構與AI的交叉領域”10人學術團隊。其創始人陳天石的個人經歷頗為傳奇,其16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5歲畢業于中科學大計算機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畢業6年后創辦寒武紀,并研發出首款AI芯片。
多年來,AI芯片的商業落地是擺在陳天石和寒武紀面前的一道難題。上市以來,該公司連年虧損,6年已累計虧損超41億元,如今,其重點發力的智能駕駛芯片業務再遭重創。
“該公司造血能力先天不足,近兩年因丟失大客戶導致訂單縮水,再加上一部分高管有套現走人的意圖,裁員可以產生賬面盈利,這也是企業常見的操作。”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去年年末以來,ChatGPT點燃全球AI熱潮,但身處其中的寒武紀似乎未能感受到太多暖意。
折戟智能駕駛芯片業務
早在4月,寒武紀就被曝出裁員消息。時代周報記者瀏覽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看到,多名寒武紀員工爆料稱,在年終獎發放前突然通知裁員,疑似遭遇惡意裁員。
彼時,認證信息為“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HRD王海波”的人員頻繁活躍在多個爆料帖下,評論爆料信息不屬實。
其表示,公司根據績效考核結果進行績效兌現,是通行、常規的管理手段,也是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管理舉措。根據績效考核結果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并給予N+1的補償金是不違反勞動法規定的。
7月,寒武紀又被爆出開啟第二波裁員。有多名寒武紀員工跟時代周報記者確認了這一事實。寒武紀旗下子公司——寒武紀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行歌科技)一名系統軟件工程師向時代周報透露:“裁員幅度大概一半。”
成立于2021年的行歌科技,主要從事智能駕駛芯片的研發。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寒武紀董事長陳天石正式公布關于行歌智能駕駛芯片的基本信息,包括算力超過200TOPS、7nm制程工藝,以及獨立安全島、成熟軟件工具鏈等。
次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芯片主題論壇上,陳天石再次透露,寒武紀行歌在研3款自動駕駛芯片,覆蓋L2-L4級。
圖源:圖蟲創意
接近寒武紀的人士曾對媒體表示,寒武紀一直對標的是英偉達,希望能夠在個別參數上和英偉達不要形成太大差距,甚至在某些地方還能稍微比它強一點。
不過,在行業觀察人士看來,英偉達在GPU領域有20年的技術積累,加上近幾年ALL in AI,在AI領域大力投入和推廣,形成了全球壟斷性優勢,在AI芯片全球市場份額高達80%以上。
“寒武紀目前尚難與其并駕齊驅。”8月2日,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英偉達除了GPU芯片,其實更多能力在軟件上,比如CUDA平臺,比如和諸多游戲、AI、虛擬貨幣、無人機等的兼容性,這方面深耕多年的AMD很難匹敵,英特爾也束手無策。
寒武紀也在互動平臺回復投資者時坦言:“目前公司軟件生態成熟度與友商尚存在一定差距。”
以陳天石規劃的L4高階自動駕駛芯片SD5226為例,其要采用7nm制程工藝,最終會遇到流片難題。有投資者提問寒武紀上述事件對公司的影響。寒武紀回應稱,目前該事項對公司研發造成的影響程度尚在有限范圍內,但公司也表示,長期來看,切換新供應商將產生一定成本,將可能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六年累虧41億盈利堪憂
2020年,寒武紀僅歷時4個月審批就成功登陸科創板,一時風光無兩。上市首日,寒武紀股價一度飆升至295元/股,市值突破1000億元。
資本市場風云變幻,上市一年后,寒武紀股價已跌至百元以下。整個2022年,寒武紀的股價長期徘徊在50-70元區間。到2023年,ChatGPT的爆火為AI產業帶來久違的春風。寒武紀也受益其中,截至8月3日收盤,股價達到168.21元/股。
當整個AI行業處于火熱狀態的時候,市場開始注意到寒武紀的財務數據已經降入冰點。財務報表數據顯示,從2017年至2022年,寒武紀營收分別為0.78億元、1.17億元、4.44億元、4.59億元、7.21億元、7.29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81億元、-0.41億元、-11.79億元、-4.35億元、-8.25億元、-12.57億元,6年合計虧損41.18億元。
與此相對應的是,寒武紀在研發上的大手筆投入。數據顯示,2019年-2022年,寒武紀研發費用分別為5.43億元、7.68億元、11.36億元、15.23億元,同比增長126.16%、41.48%、47.83%、34.11%。
科學家出身的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曾坦言,“如果智能時代真的到來,難以想象智能芯片不誕生新巨頭,而寒武紀想當這個將軍。”
圖源:圖蟲創意
早年間,憑借終端IP授權業務起家,寒武紀曾和華為度過兩年的“蜜月期”。招股書顯示,2017-2018年,寒武紀的收入幾乎全部來自IP授權,其中華為分別貢獻了98%和97%的營收。
和華為的合作讓寒武紀一時名聲大噪,然而過分依賴單一大客戶也存在較大風險。2019年,華為開始采用自研AI模塊,二者“蜜月期”走向終結。當年,寒武紀的IP授權營收大幅下滑。
和華為分手之后,寒武紀營收結構驟變,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替代IP授權業務,成為支撐公司業績的主營業務。公司發展逐漸變得艱難。
業務受困加上持續燒錢,寒武紀有些扛不住。去年3月,寒武紀核心技術人員梁軍辭職時,寒武紀董事會辦公室人士曾表示,雙方的分歧點在于公司希望聚焦產品廣泛落地以及搶抓機遇期,而梁軍希望在技術方面進行更多投入和鉆研。
“技術創新與商業化落地是兩條不同企業發展路線,也是重大戰略問題。企業有錢的時候,資源多,容易平衡;企業錢緊的時候,還是先活下來為妙。如果高管在決定企業命運的緊急關頭還爭執這種問題無法達成一致,那就容易產生不確定因素,導致企業走向不可預測的未來。”張孝榮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