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周一,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7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雖然這項數據本身創下十余年來的最大跌幅,但似乎并沒有減輕德國經濟滯漲的擔憂。
(相關資料圖)
(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
統計數據顯示,德國2023年7月的工業產品生產者價格較2022年7月同比下降6%,較2023年6月環比下降1.1%。根據統計,這個數字不僅超出分析師一致預期(-5.1%),同樣也是德國PPI自2020年11月首度同比下跌,也是2009年10月后跌幅最大的一次,當時的經濟不振還得歸咎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傳導。
(德國PPI年率,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tradingeconomics)
不過德國聯邦統計局也明確指出,7月PPI同比銳減的大數字,主要原因與去年夏天通脹暴增的基數有關,其中變化最大的是能源(主要是電力)價格,消費和資本商品最多只能說漲價程度沒有前幾個月那么厲害。
對生產者的統計數據顯示,7月的德國能源價格同比下降19.3%,其中電力價格同比下跌30%(環比下跌4.1%)。天然氣的分銷價格也同比下跌16.2%,為2020年12月后的首次同比下降,當時全球經濟還籠罩在對新冠病毒的恐懼中。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排除掉能源價格后,德國7月生產者價格的同比漲幅回到2%,較6月環比降幅也收窄至0.4%。
德國聯邦統計局進一步表示,與上個月一樣,今年7月德國的非耐用消費品價格漲幅同比仍然高達8.1%。其中最扎眼的還是食品價格,不僅整個分項錄得9.2%的漲幅,其中白糖價格的同比漲幅更是達到87.5%,加工土豆(+32.2%)、豬肉(+32%)、加工&保鮮果蔬(18.5%)的價格漲幅同樣驚人。在食品價格中,只有個別商品的價格比去年夏天更便宜,例如黃油(-30.4%)、植物油(-38.8%)。在另一邊,耐用消費品的價格同比上升5.8%,主要的漲幅來源是家具(+6%)和家用電器(7.1%)。
德國央行擔憂降通脹“最后一步”比預期更難
在德國PPI發布的同時,德國央行也在周一更新了月度報告,在標題里就直白地表示“德國經濟仍處于疲軟的階段”。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經調整后的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22年四季度環比萎縮0.4%,隨后在今年一季度繼續下降0.1%,并在二季度勉強持平。德國央行預測,在2023年的三季度,德國經濟產出可能會“再次出現停滯”。由于就業市場的景氣,個人消費將會對德國經濟形成支撐,但工業生產將繼續成為抑制經濟發展的因素。
德國央行的專家指出,與前值相比較,今年二季度的工業訂單數量出現小幅上漲,但這主要是由大訂單拉動的。通常來說,大訂單通常需要較長的處理時間。如果去掉這個因素,德國工業在國內和國際的需求都會出現大幅下降。短期生產計劃和出口預期的Ifo調查數據,也顯示出“明顯更加悲觀”。
工業生產預期不振,疊加通脹慣性和持續強勁的薪酬增速,也令德國央行的專家們對通脹下行的路徑報有一絲悲觀的預期,認為雖然德國的通脹率降持續下降,但會在2%政策目標上方停留比預期更長的時間。
(德國通脹率剛剛降至6%的位置,trading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