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市場對新冠檢測試劑的需求大大減少,表現在體外診斷試劑公司的半年報中,業績也是大降。
(資料圖)
對于這些企業而言,沒有新冠收入后,未來業務的增長靠什么?
降幅九成以上
截至8月30日傍晚6點,A股體外診斷板塊中有37家公司已公布半年報,這其中,11家體外診斷試劑公司因新冠檢測試劑收入減少,今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降幅達到九成以上,這11家公司分別是仁度生物(688193.SH)、易瑞生物(300942.SZ)、碩世生物(688399.SH)、東方生物(688298.SH)、明德生物(002932.SZ)、九安醫療(002432.SZ)、奧泰生物(688606.SH)、安旭生物(688075.SH)、之江生物(688317.SH)、圣湘生物(688289.SH)、博拓生物(688767.SH)。
這些公司中,仁度生物、易瑞生物、碩世生物這三家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皆出現虧損,分別虧損1019.26萬元、6963.23萬元、6829.47萬元。
對此,仁度生物表示,公司傳統試劑產品業務實現較大增長,但尚未彌補疫情防控相關試劑及檢測服務業務大幅下降帶來的不利影響,導致公司總營收下降。
易瑞生物表示,近三年受全球市場環境影響公司體外診斷新產品收入規模大幅增長,公司借此契機對原有體外診斷業務板塊進行了擴充,但因全球市場環境迅速變化,新產品不具備可持續性,公司體外診斷新產品價格體系急劇下滑且其他產品拓展不及預期,使公司體外診斷業務收入、毛利大幅下降。體外診斷業務所涉及的人員成本、各項費用等仍維持在高位,導致公司整體業績出現虧損。另外,基于謹慎性原則,公司對體外診斷產品專用原材料進行了減值計提,也影響了本期凈利潤。
碩世生物表示,公司業績下降背后,主要是新冠相關產品和服務收入大幅下降所致。
除了上述這些公司外,還有熱景生物(688068.SH)、達安基因(002030.SZ)、邁克生物(300463.SZ)等企業半年報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降幅也在五成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有一些企業已注銷了新冠核酸或者抗原試劑注冊證,如易瑞生物的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盒(熒光免疫層析法)亦在其中,該試劑是在去年3月份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證,注冊證有效期僅有一年,即從2022年3月23日至2023年3月22日。
今年5月31日,易瑞生物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不再續簽注冊證是根據當前市場需求對現有產品線進行了調整,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及研發活動造成重大影響。公司未來將持續專注發展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業務、動物診斷業務及POCT常規業務,并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及應用場景。
有體外診斷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新冠檢測需求減少下,要“養”一個新冠試劑注冊證,成本并不便宜。“去年基于疫情防控以及保供需要,國家藥監局批準了多款新冠抗原試劑上市,且當時批準的條件相對寬松,很多不需要開展臨床試驗就獲批了,但新冠抗原試劑注冊證是有一定期限的,過了期限后再續簽的話,需要補充相關臨床研究,這塊需要投入的費用并不少,平均下來,可能每個月需要花費十幾萬。”
常規業務增長中
體外診斷是指在人體外,通過對人體樣本(各種體液、細胞、組織樣本等) 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產品和服務。
今年上半年,隨著醫院門診及檢測需求的復蘇,不少體外診斷試劑企業常規試劑銷售還在增長中。
圣湘生物在半年報中表示,公司加速推進戰略產線重點布局,并已取得良好成效,呼吸道、婦幼、血篩等戰略產線相關業務收入同比快速增長。
萬孚生物(300482.SZ)亦在半年報中表示,今年上半年,非常規業務有所回落,但常規業務增長強勁,為公司長期的可持續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具體看,萬孚生物常規傳染病業務如呼吸道檢測、消化道傳染病檢測、血液傳染病檢測等在上半年有顯著的恢復和增長。2023年上半年,國內的流感傳播也拉動公司的流感檢測產品銷售收入大幅增長;公司慢病管理檢測收入達到7.18萬元,同比增長40.30%;公司毒品(藥物濫用)檢測也實現收入1.64億元,同比增長18.11%。
中國體外診斷行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末,歷經了產業萌芽、國產起步、無序競爭、行業整頓、快速成長階段,現已進入創新與整合期。
根據《中國體外診斷行業年度報告(2022版)》,2022年中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約1700億元,增速超過30%,國產產品占比超60%。
圣湘生物在半年報中表示,未來,隨著國產體外診斷企業技術水平日益追趕,國內體外診斷行業迎來政策密集推進期,國內進口替代市場空間廣闊,海外市場的產品競爭實力逐步增強,國產企業能夠在全球市場中抓住更多機遇并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將持續推動我國體外診斷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