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午10點,因新華信托破產,所持新華基金35.31%股權拍賣事項終于以2.71億元成交,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及重慶市江北區國有資本投資運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成功合拍拿下新華基金35.31%股權。
其中,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拍得30.31%股權,重慶市江北區國有資本投資運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拍得5%股權,金融街集團通過恒泰證券穿透后的股份加上本次拍得的股份,共計持有新華基金47.89%的股權。
此番拍賣落槌,意味著北京國資與重慶國資正式入主新華基金,經歷“多事之秋”后,新華基金股權結構終于清晰。公司內部人士稱,自金融街集團今年初成為公司實控人以來,就已在幫助公司完善治理結構、搭建班子、出清歷史包袱、優化考核體系、重塑企業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
【資料圖】
股權終落定
日前,新華信托在阿里資產拍賣平臺公開拍賣所持有的新華基金35.31%股權,經過前幾輪流拍后結果終于水落石出。
據了解,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正是北京金融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金融街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而重慶市江北區國有資本投資運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為重慶市江北區政府的全資國有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金融街集團的實控人為北京市西城區國資委,有業內人士分析,金融街集團借助地緣優勢,長期服務于“一行兩會”及各銀行保險的金融總部,并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新華基金的公募牌照和公募業務也有望為金融街集團提供新的發展增量。
另一方面,重慶市江北區國有資本投資運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重慶市江北區政府。此次兩地國資聯手成功競拍,意味著新華基金再次獲得國資青睞,股權結構將更加清晰。
據新華基金內部人士稱,自金融街集團今年初成為公司實控人以來,就已在幫助公司完善治理結構、搭建班子、出清歷史包袱、優化考核體系、重塑企業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
今年1月,證監會批復金融街集團成為新華基金實際控制人。但金融街集團并不直接持有新華基金的股權,而是通過恒泰證券穿透后持有新華基金17.58%的股權。加上本次旗下全資子公司成功競拍到的30.31%股權,金融街集團共持有新華基金47.89%的股權。
近年經歷“多事之秋”
作為老牌券商系公募,新華基金于2004年12月9日獲準成立,是國內成立時間較早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注冊地位于重慶市,經營管理中心位于北京市。
但近年來,新華基金幾易其主,股權變更十分頻繁。早在2015年,恒泰證券出資約1.3億元,取得新華基金58.62%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
2019年6月17日,天風證券收購恒泰證券29.99%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收購成功后,天風證券曲線控股新華基金。之后,恒泰證券在同年11月公告稱,委任天風證券副總裁翟晨曦為公司聯席總裁。從此新華基金進入了天風證券時代。
翟晨曦主管新華基金后定下了“三年1000億,五年進入行業前30%”的目標,在她帶領下的一年多內新華基金管理規模波動上行,且在2022年年中,管理規模確實達到了868億元,而這也是距離目標最近的一次。但在下半年隨即遭遇滑鐵盧,而翟晨曦也于去年末離職,卸任包括新華基金董事長、恒泰證券聯席總裁在內一切職務。
2023年二季度末,新華基金整體管理規模僅有538.53億元,較峰值跌約四成,非貨基規模僅有354.57億元,居于所有公募基金公司中等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與新華基金同年成立的華泰柏瑞基金目前管理規模已達3301億元,天弘基金更是超過萬億規模。
中小基金股權溢價降低
經過三輪流拍,新華基金本次成交價相較7月17日首次拍賣時的4.2307億元,相當于打了超過“六五折”。除了上述股權拍賣事項,近期還有包括嘉合基金、安信基金等不少中小基金股東正在主動或被動地放棄手中的股權,有業內人士指出,此類現象折射的是降費背景下,中小基金公司股權吸引力的降低。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六月末,排名前十名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合計達到10.8萬億元,占全市場總規模的四成,而管理規模低于百億元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則多達68家,合計管理規模僅有2016億元,占全市場總規模0.19%。
規模的兩極分化,直接導致了基金公司經營情況天差地別。據不完全統計,在公募規模持續攀高的上半年,華夏基金半年凈利潤就超過10億元,還有南方基金、興證全球基金以及景順長城基金等公司利潤超過6億元。基金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為產品的管理費用,給市場的印象是“旱澇保收”, 但據國盛金控半年報披露,江信基金上半年營業收入為904.37萬元,同比減少52.79萬元;凈虧損2229.89萬元。去年同期,江信基金也虧損了2495.59萬元。
此外,對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影響估值的利空消息也接踵而至。近日,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啟動,雖然調降比例相對有限,但根據動輒超過40%的尾傭比例估算,相關產品在費率調降后,對公募基金的管理費收入所帶來的沖擊可謂不小。
從短期對各類機構影響而言,中金公司認為,考慮到基金相關收入占各機構整體營收比例,基金公司營收降幅可能在20%左右。
華南某公募一位內部人士也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國內資本市場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之后,基金行業也從原來的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邁進,而高質量增長也意味著結構分化。“降費之后,原本生存就比較緊張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壓力就更大,也將加劇馬太效應。可以發現,近期掛牌轉讓的中小基金公司的股權溢價已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