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劉根生
歷時10年,奔波13個省(自治區)124個縣(市、區),累計行程超100萬公里,免費篩查10萬余人,1200多名困難家庭先心病患兒得到救治。這組實實在在的數據,濃縮了江蘇“時代楷模”南醫大二附院“心佑工程”團隊事跡,彰顯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回看其萌生到壯大,一條紅線尤其清晰,即“追隨光、靠近光、成為光、散發光”,成就“公職榮譽”。
2014年,青年心外科專家李慶國接到求助:有個孩子患有先心病,家庭無力承擔醫藥費用,好心人想方設法為患兒籌了2萬元,醫護人員自發捐贈3000多元,但醫療費依然有缺口,院黨委決定免除孩子剩余費用。此事傳開后,又有愛心人士主動提出要捐資救治10個困難家庭先心病患兒。李慶國深受鼓舞也深受啟發,在他的積極努力下,一個專門救助困難家庭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健康幫扶項目——“心佑工程”,因愛與善之光照耀而誕生。
“我跳出舒適圈,患兒就進了安全區。”心超室主任袁振茂的這句話說出了加入“心佑工程”團隊的動因。他曾是南通某民營醫院科室主任,他用此言回答了為何放棄安逸生活而選擇“自討苦吃”。小兒心外科專家李小波,曾在上海從事心胸外科臨床工作30多年,因被“心佑工程”團隊事跡所感動,來到南京并成為團隊成員。“追光者”加入,“心佑工程”團隊已由5名成員發展成38名成員。“心佑工程”團隊也成了同行所追之光,“潤心計劃”“心連心計劃”“心明眼亮”等救助先心病患兒醫療幫扶項目在南京等地相繼而生。
《追隨力》作者凱萊曼說:追隨力對結果的影響比我們想象得更大。“率先”之力在破冰而行,“追隨”之力在形成氣候,使“率先”價值最大化。“追隨”絕不是盲從和依附,而是見賢思齊,是積微光成火炬,共同向上向善。在許多時候,“率先”就源于“追隨”——擇先人他人之善而從。比如作為“心佑工程”發起人,李慶國醫生是“率先”者,但李慶國萌生此意又是“追光”的結果。先“追隨光,靠近光”,后“成為光,散發光”。在“率先”與“追隨”良性循環中,“公職榮譽”也不斷光大。提到“心佑工程”團隊,我們就會想到“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精神和“南京擔當”。
所謂“公職榮譽”,主要指擔任公職者在能力和品德方面與職位相匹配。擁有“公職榮譽”者不僅指公務員,還包括醫生、教師等職業群體。責任感催生敬業精神,榮譽感催生使命意識。所以我們看到“心佑工程”團隊總是“不講條件”,只為對得起“性命相托”。講“公職榮譽”也并非無視物質利益,而是能夠自覺處理好使命和利益關系,始終把國家和人民需要置于外在利益之上。越有“公職榮譽”,越能產生品牌效應,并因此而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