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理財、債基贖回壓力還大嗎?
作者 明明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近日,債市大幅調整,資管產品贖回增多引起關注。贖回潮如何形成?后續又將如何演繹?
(資料圖)
債市超預期回調引發資管產品凈值回撤
2022年是銀行理財全面凈值化轉型元年,截至2022年6月底,凈值化比例已經達到了95.09%,基本接近完成,剛兌產品不再,但是投資者心理預期短期內難以改變,對于凈值未能達到業績基準的情況短期尚可接受,但若是跌破凈值或短期內急跌,則會打破很多客戶的心理防線,引發贖回行為。
圖1 理財產品破凈占比
圖2 11月10日后公布破凈的產品近一周實際收益分布
圖3 11月10日后公布凈值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情況(%)
除銀行理財外,債基近期表現也較差,可能引發銀行表內委外和銀行理財配置債基的贖回,帶來較為嚴重的負反饋效應。銀行無論表內外風險偏好均較低,且由于內部決策流程較慢,行為一般具有連續性,因此債基持續表現不佳可能引發銀行持續贖回,繼而又加大了債市回調程度。
順周期與權益市場分流加大贖回程度
投資者由于金融知識的相對有限和出于追漲殺跌的心理本能,對于市場的短期波動忍受度較差,容易引發贖回行為,而機構往往被迫跟隨贖回。當理財和基金拋售壓力較大時,又會引發市場繼續調整,繼而進一步影響凈值,繼續引發贖回壓力,申贖行為的“順周期性”往往會放大市場波動,形成“債市下跌-凈值回撤-產品贖回-被動拋售-債市繼續下跌”的負反饋模式。
同時,權益市場復蘇可能會分流理財、貨基、債基的投資資金,引發固收資管產品贖回規模加大,加深了贖回的程度。8月以來,10年期國債收益率震蕩上行,債市表現承壓,導致債券基金、銀行理財等產品的業績也隨之下滑,進入11月后,防疫方式的優化以及針對地產等行業的“寬信用”舉措持續出臺,投資者對政策以及長期經濟的預期發生轉變,愈發看好權益市場復蘇。在投資者開始主動調倉,加大權益資產配置時,債基等固收類產品被提前贖回,管理人拋售壓力加大,引發債市持續調整,繼而加深了贖回的程度。
資管產品贖回壓力大嗎?
理財與基金不同,除現金理財外,大多為定期開放型和最短持有期型產品,投資者并不能隨時贖回。從理財產品到期數量來看,11月17日到月底僅1111只理財產品到期,數量相對可控,12月由于年底考核,理財產品到期數量較多,但屆時贖回潮預計已結束,不會造成更大的影響。
圖4 理財產品到期數量分布(只)
此前一段時間,債市對利空比利好更為敏感,隨著央行、銀保監會出臺具有標志意義的政策支持房地產市場,疊加對于資金面的擔憂有所加劇,同時疫情防控政策有所優化,債市投資者負面情緒集中爆發,看空力量集中宣泄,造成債市急跌,在引發贖回潮后又加深了調整程度。在寬信用尚未得到實際驗證,實體經濟恢復發展的基礎尚不牢固時,債市收益率并無持續快速上行的基礎。(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張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