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世界杯,除了國足,連大熊貓都去了!”
這是網絡上一位網友的高贊評論。短短16個字,道出了無數球迷的心酸,也反映出“中國元素”在世界杯上的亮眼存在。
(資料圖)
廣大球迷翹首以盼的卡塔爾世界杯已經到來,“中國元素”橫跨5143公里,席卷了這個位于波斯灣的小國家。
根據媒體統計,中國制造的世界杯相關產品已經涵蓋了國際工程、新能源車、體育用品、跨境電商、輕工等產業。
不僅如此,世界杯的火熱正刺激著各領域間的競爭。“世界杯”三字商標背后,一場關于知識產權的爭奪戰,正在同步上演。
“義烏制造”崛起
市場占有率70%,小老板要“踢”進世界杯
從韓日世界杯的五彩假發到南非世界杯的“嗚嗚祖拉”,每逢世界杯周期,身為“世界超市”的義烏,總不會錯過時機。
據義烏體育用品協會估算,從卡塔爾世界杯32強的旗幟到大力神杯的擺件和抱枕,“義烏制造”幾乎占到整個世界杯周邊商品市場份額的近70%。
近日,央視實地探訪了義烏,各路商家正為這場世界杯“燈火通明”。鏡頭之下一名叫吳曉明的小老板,已經先后經歷了6屆世界杯。
談起與世界杯的往事,吳曉明滔滔不絕:“2014年巴西世界杯,我們曾賣出了150萬個足球;在西班牙馬德里,提供了當地社區賽事所用足球;在今年世界杯前夕,我們拿到了紀念品足球的官方授權,帶著自己設計的32強原創球衣,‘踢’進了世界杯!”
另一位服貿商人溫從見,從今年4月起已經生產了200多萬件球衣,其中多數將銷往全球。他還要預留30萬件,準備迎接即將開啟的世界杯中國市場。
吳曉明和溫從見,是義烏千千萬萬創業者的縮影。
天眼查數據顯示,中國外貿企業集中分布在東部沿海省份,浙江省位列全國第二;其中,義烏市外貿企業數量位列浙江省第一,超過12萬家企業從義烏走向世界。
天眼查還公布了一組更有趣的數據:截至目前,全國范圍內有約1.2萬家足球相關企業。從區域分布來看,企業分布數量最多的為廣東省,約為2400家,占企業總數的20.25%;北京、浙江分別位居第二、三位,兩者的占比幾乎相同。
這意味著,目前義烏企業有超過上千家從事與足球相關的生意。難怪坊間有“外事不決問義烏”之說——通過義烏售賣的小商品數量,來推斷今年世界杯最有勝算球隊,也已成為球迷四年一輪的談資。這一趣聞,也恰恰是“中國制造”崛起的縮影。
商標戰上演
66次申請,這家公司成唯一贏家?
除了火熱的“中國制造”外,在知識產權的競爭中,“世界杯”商標也在孕育著商機。
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世界杯”的相關商標信息共336件,涉及“世界杯”“國際足聯世界杯”“世界杯企業足球賽”等多個選項。
其中爭奪最激烈的當屬“世界杯”三字商標。天眼查數據顯示,“世界杯”三字商標自1998年以來,先后被申請多達66次,截至目前,多數申請均處于被駁回或者被無效的階段。
不過,也有一家食品企業成功申請了兩個“世界杯”商標。
天眼查數據顯示,這家企業成立于1998年6月,注冊資本120萬人民幣,經營范圍包括制造、銷售糖果,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等。該公司曾4次出手申請“世界杯”三字商標,其中1998年7月、1998年12月兩次申請成功,一次失敗,而在2022年3月,企業仍然在申請“世界杯”,目前狀態為“等待實質審查”。
有網友笑談道,“成功申請14年后,仍然不放棄,可見老板真是個鐵桿球迷!”
談及搶注知名商標的好處,北京卓緯律師事務所律師孫志峰曾表示,商家可以利用被搶注商業標識在搶注前的商譽或知名度積累,實現攀附或搭便車的目的,由此可以縮短或減少正常商業運作下的運營周期和運營成本的效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利用商標注冊制的缺陷,通過囤積商標資源,謀取轉讓暴利的現象。
本屆世界杯的舉辦,處處放射著中國之光:國內商標搶注,見證了火熱;多家企業參與,展現了實力。中國企業正在卡塔爾這片熱土上形成“以大帶小、以點帶面”的良性格局,這也必將對日后拓展海外市場起到積極效果。(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