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宇飛 實習生 李俊浩)今年以來,多家私募機構的產品業績表現不佳,公司負責人或基金經理紛紛主動向投資人致歉。27日,希瓦私募創始人梁宏在一場對談中反思了在過去兩年投資中的對與錯,同時分享了一些投資理念。他表示,過去兩年中有兩個判斷沒有做好,一是高位時沒有大幅減倉,二是美股高位時沒做對沖。
(相關資料圖)
據希瓦私募公司官網,梁宏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于2014年底成立海南希瓦私募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現任該公司首席投資官,先后發行并擔任基金經理管理小牛系列、圣劍系列、大牛系列等產品。截至2022年9月9日,希瓦私募管理規模約170億元人民幣。
最大的錯誤是高位沒有大幅減倉
“最大的錯誤肯定是去年高位沒有大幅度減倉。2021年1-2月份,短短2個月時間不到已經有幾十個點的收益,很不錯了,當時好像在百億私募中排到第一。真的感覺這么容易,因為當時中概股非常瘋狂,我捕捉到一只中概股,可能配置的倉位就幾個點,但短短1個月時間就漲了5倍,幫我把凈值直接提升將近10個點,所以2021年年初時比較樂觀。”梁宏回顧當時的投資心態時說。
梁宏稱,2021年年初時,很多股票確實漲了很多,估值有點偏貴,他也是知道的。但他覺得相比2015年那波牛市,泡沫程度還遠著,所以還希望更貴、更大的泡沫,最后高位時沒有減倉。梁宏透露,當時已經有同事勸他減倉,實現“進可攻、退可守”,最終沒有聽。
“高位該擇時,這本身就是個原則性的問題。”談到投資理念,他表示,高位要擇時,但低位時他不愿意擇時,因為“低位的時候,我覺得挺便宜了,有這么多好的股票,假以時日都是向上的空間,向下空間我不知道,但是我不愿意擇時,這是沒有問題的。”
梁宏稱,另一個判斷失誤的地方是在納指高位時,沒有選擇對沖。“納斯達克指數應該做空,來對沖我的持倉。今年從美股的見頂、納指大調整,到美國進入加息周期的風險,是可以判斷的,我們的宏觀研究員也是有這個建議,我沒有很好執行,確實是我的問題。”
被問到做得成功的地方時,他稱,過去兩年,唯一能說的是比較堅定地執行了正確的理念,沒有因為外界的悲觀和情緒波動而放棄。“2018年10月、今年4月以及最近的一輪,這三輪的大跌,尤其港股大跌,真的是扛過來了。市場上還是有不少基金發生了底部減倉或清盤情況。我管的基金比較多,不同基金的倉位比例控制得比較合適,這一輪沒有在底部去被動減倉,還是扛過了暴跌,這方面做得算是稍微欣慰一點。”
針對一些網友對他“太過看重短期的市場變化,做出一些投機性的操作”的質疑,他回應說:“我調倉或換倉持有的股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基本面看錯了,基本面看錯我就會止損;另一種情況是調倉,因為我是滿倉,會在不同的倉位之間做平衡,綜合評估它的確定性和彈性,這只是一個動態平衡。”
梁宏表示,資本市場最大的主題永遠是成長。“長期持有的東西是核心的主策略,我們還是從偏基本面、偏對公司的長期判斷去持有。交易的因素對我的基金來說真的只是輔助。”
私募基金整體收益慘淡
今年以來,股市表現較弱,導致不少私募基金的收益出現大幅回撤,不止梁宏,許多知名私募機構和基金經理都出面致歉,例如,正心谷資本創始人林利軍、盤京投資莊濤、正圓投資戴旅京等。
私募排排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底,百億私募機構數量為111家,92家有業績記錄的百億私募今年以來平均收益-10.94%,其中13家百億私募取得正收益。
上述數據顯示,1-10月取得正收益的13家百億私募分別是迎水投資、玖贏資產、一村投資、明毅基金、旌安投資、思勰投資、上海寬德、展弘投資、珠海致誠卓遠、廣金美好、合晟資產、黑翼資產、洛肯國際。其中,僅迎水投資、玖贏資產今年以來的收益率超過10%,分別為18.43%、10.22%。
據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18日,希瓦私募有業績數據的產品共有45只,今年以來收益率為正的有5只,其中,2020年6月成立的希瓦金箍棒精選今年以來收益率最高,為17.29%。40只今年以來收益率為負的產品中,收益率下跌超10%的有4只。
在27日的對話中,梁宏認為,國內外兩個因素都需要持續關注。一是美元指數,或者美國加息會加到何種程度,如果超預期,市場可能還會跌。隨著美國加息見頂,會給中國帶來一定的貨幣政策調整空間。中國主要看兩塊,一是各種刺激政策的持續落定,二是疫情防控政策能否調整,對出行、旅游、消費帶來的正面刺激。
“我覺得今年底到明年會有層出不窮的貨幣、財政刺激政策,所以不用看靜態的業績,也不用看消費數據。現在的數據越疲軟,后期刺激政策就越大,不應該太過悲觀。”他說。
說到投資傾向,梁宏表示,他的核心策略是做成長的,價值股會配置一部分。但當他覺得價值股有特別大的機會出現,或者十分便宜時,他可能會加強一些價值股的配置。(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薛宇飛: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