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王玉玲 實習生 高璇)近日,“直播新生態助力非遺傳播傳承”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張天彤表示,要合理運用直播及打賞功能,有效平衡非遺乃至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實現多方共贏。
張天彤強調,利用直播展示非遺,需要時刻把握核心,注重非遺傳承的整體性與系統性,充分發揮直播不限時長、互動性高等媒介優勢,如此才能在堅守社會效益的同時,通過將藝術商品化,幫助處于經濟弱勢的非遺傳承人獲得一定的物質回報。“這將形成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循環’的運行模式,對平臺、非遺行業以及相關從業者來說是一種雙贏。”張天彤說道。
關于如何借助直播展示非遺藝術的魅力,張天彤提出以下四點建議。第一,要把好非遺內容質量關,向觀眾展示優質非遺。第二,要拓寬非遺展示種類,豐富觀眾的文化體驗。第三,要與學界強強聯合,以學助行。第四要充分運用抖音等直播平臺,向大眾展示堅守傳統又符合當代審美標準的非遺藝術。
張天彤表示,直播不是快餐文化的代名詞,相關從業者應該充分用好抖音等直播平臺,將非遺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示出來,并系統地呈現傳統文化內在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底蘊?!?022抖音演藝直播數據報告》顯示,包括戲曲、樂器、舞蹈、話劇等藝術門類在內的演藝類直播在平臺開播超過3200萬場,場均觀眾超過3900人次。非遺類直播每天開播1617場,打賞總收入同比增長533%。
“希望非遺工作者、高校學者、政府工作者等多方主體能夠形成共識與合力,擔起歷史責任,充分運用好直播等新媒介,共同為傳承好非遺而努力。”張天彤說道。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王玉玲:wangyuling@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