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芬)隨著全國疫情防控措施進一步優化,近日,多地再度通過多種形式開啟新一輪消費券活動促消費,餐飲、超市、電商等仍是消費券涵蓋的主要使用場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此輪消費券和以往有何異同?
“此次的消費券更加偏向于支持零售業,尤其是家電等耐用品零售,而過去的消費券側重于必需品,并且導向一些特定行業,比如旅游業。”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對中新經緯表示。
在不同的背景下,消費券促消費的作用是否會有不同?盤和林認為,從目的看,當前各地的消費券主要是驅動經濟快速復蘇,而過去的消費券是保證經濟維持在合理區間,可以說這次拉動消費的態勢更加明顯。他預計此次消費券促消費效果必然好于之前,因為防疫政策優化,出行限制減少,人流回歸,尤其是線下零售、家電零售必將因此受益。
東吳證券批零社服首席分析師吳勁草則指出,消費券本質上是政府為了促進居民消費而發放的補貼,由于大多數消費券是以滿減券的形式存在,因此消費券具有1:N的杠桿效應,能撬動大量的消費。
談及本次消費券發放,吳勁草認為,一個比較重要的目的是拉動消費信心,而不是單純拉動消費數據。從具體消費券面額來看,過去大額的會多一點,這一輪傾向于小額的輕餐飲等消費券。
而從以往消費券的執行情況來看,對消費者的實質性消費行為是有直接驅動的。北大國發院2020年4月的一份報告顯示,有大約68%的消費券(以金額計)被核銷;被核銷的消費券直接帶動了核銷金額9.3倍的直接消費。
除了發放消費券,還應如何實質性促消費?
此外,從企業層面來看,政策上應重點對哪些企業進行鼓勵?對此,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認為,應率先去支持那些在疫情期間受損比較大的行業或企業,而政策層面目前來看也確實對這些領域進行了優先支持。
不過,付一夫也指出,消費券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消費,但是想要根本性地去扭轉人們對于未來消費的預期,包括對于未來整個經濟形勢和收入等的預期,僅僅發放消費券可能還不夠。而且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出行限制取消之后到整個消費市場的全面復蘇,基本上都要經歷大概2-4個季度的時間周期。
對于后續如何實質性促消費、恢復經濟煙火氣,盤和林表示,防疫政策優化是拉動消費最好的催化劑,而要進一步消除消費者的擔憂,讓消費者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消費中來,從長期看,拉動消費最核心的辦法是提升收入水平,提高就業率和就業穩定性,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這些才是提振消費的關鍵手段。”盤和林強調。(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原創,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孫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