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芷若 馬靜)近日,北京天助暢運醫療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助暢運)更新IPO問詢回復。天助暢運此次IPO募資總額為5.79億元,其中5.18億元用于天助暢運(無錫)華東生產運營基地項目,6106.73萬元用于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天助暢運表示將把所募資金按照輕重緩急順序投入上述兩個項目。
集采9次中標
(資料圖片)
核心產品均價降三成
招股書顯示,天助暢運主要從事以疝修補產品為代表的普通外科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有疝修補產品、可吸收防粘連纖維膜和吻合器三類產品。其主營的疝修補產品屬于細分領域。
招股書顯示,天助暢運在2019年-2021年及2022年1-6月(下稱報告期)營收分別為1.25億元、1.1億元、1.66億元、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157.48萬元、3426.94萬元、6389.4萬元、3562.51萬元。
分產品來看,報告期內,疝修補片是天助暢運的主要收入來源,占營收比例分別為94.59%、89.62%、81.07%、81.46%。
圖源:天助暢運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12月5日,各級地方政府部門組織涉及天助暢運產品的集中帶量采購共計11次,天助暢運已中標9次,中標的產品就包括其核心產品疝修補片。
根據各省、市集中帶量采購前后平均價格統計,天助暢運主要產品疝修補片在傳統經銷模式下平均價格降幅約為10%-20%,疝修補片在配送模式下平均價格降幅約為45%;吻合器產品由于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產品價格降幅較為明顯,報告期內集中帶量采購中標的吻合器產品,傳統經銷模式下,銷售價格降幅約為70%-80%;配送模式下,價格降幅約為90%。
在中標集采的背景下,天助暢運的毛利率也受到影響。
根據招股書,報告期內,疝修補片的毛利率分別為89.56%、88.71%、87.23%和86.68%,呈逐年小幅下降趨勢。
對于下降原因,天助暢運表示,主要系單位成本增幅大于平均單價所致。單價方面,報告期內受“兩票制”相關模式收入減少、帶量集采執行及OEM銷售定價較低等因素影響,疝修補片產品價格雖因銷售結構優化有所增長,但增幅相對有限;而成本方面,公司在遷入新廠房后租金水平上升顯著,加之生產人員薪酬水平逐年上漲,增幅相對較大。
不過,集采也使天助暢運部分產品放量,促進其收入增長。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疝修補片中單價較高的部分可吸收補片收入占比從44.69%提升至50.67%。該產品2020年8月起在福建、江蘇等多省份中標帶量集采后逐漸放量,故收入增長迅速。
圖源:天助暢運招股書
10萬買下研報遭監管問詢
天助暢運招股說明書顯示,其引用的疝修補行業研究報告數據來源于廣州標點醫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標點信息)發布的《中國疝修補片行業市場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顯示,按照銷售收入排名,2021年天助暢運在中國疝修補片市場排名第三。天助暢運以10萬元付費購買了該報告。
證監會官網2022年12月7日公布的問詢回復顯示,證監會要求天助暢運說明標點信息相關研究報告的權威性;并分析該報告是否專門為編寫本次招股說明書而準備。
對此,天助暢運回復稱,標點信息隸屬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其發布的市場相關數據和研究報告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權威性。該報告并非為本次發行上市專門定制。
上述問詢回復顯示,標點信息于2021年年末開始調研并著手撰寫該研究報告,于2022年2月18日發布,天助暢運于2022年3月份購買了此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天助暢運于2021年12月與國信證券簽訂輔導協議,擬登創業板,幾乎與標點信息著手撰寫研究報告的時間同步。
據中新經緯統計,天助暢運在招股書內提及標點信息20次,其中大部分是引用其發布的行業研究報告,提及《中國疝修補片行業市場研究報告》共6次。
天助暢運表示,標點信息由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已更名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于2005年發起設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的出資比例為30.72%。標點信息下設米內網綜合數據庫和米內網醫療器械數據庫。
中新經緯發現,標點信息官網的“線下服務”一欄顯示“為您量身打造個性化研究報告”。
圖源:標點信息官網
中新經緯以客戶身份致電標點信息業務咨詢熱線,客服表示“可以為IPO公司定制行業研究報告,具體報價視公司情況而定”。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市場上仍存在IPO公司跟咨詢公司定制付費報告的情況。此前曾是某券商投行部門MD(董事總經理)的財經博主王大力對中新經緯表示,確實有一些公司為了招股書中的數據好看,而跟咨詢公司定制付費報告,但這種情況還是少數。他還提到,“買就是買個光環加持,越虛的(公司)就會買越大的光環。”
另一位投行人士則告訴中新經緯,一般而言,招股書中的這部分數據會看公司或上市公司是否披露與此相關的數據,然后看有沒有市場權威機構的數據,權威性主要是看被引用量,即有多少招股書(或其他申報文件)引用過相關數據,沒有定量標準,具體看各個團隊的把握,政府機構或者各個從業協會下設的機構的數據,權威性比較高。(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鄧芷若:dengzhiruo@chinanews.com.cn) (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公司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