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經濟與傳統產業的邊界在逐漸消融。在這十年間,新經濟企業如何構建起新的游戲規則?傳統行業如何被新經濟改造?未來還將涌現出哪些新賽道、新風口?中新經緯推出“新經濟這十年”專題報道,記錄新經濟、新業態的典型故事,以此反映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壯闊歷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馬靜)“隨著中國金融開放政策的穩步推進,金融科技發展將兼具多元化、創新性和適應性,也在指引金融機構逐步實現由‘科技賦能’向‘科技引領’的轉變。”平安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CEO何之江在近期接受中新經緯專訪時如是說。
自2013年開啟向互聯網券商的轉型,經過近十年耕耘,科技賦能已成為平安證券最亮眼的底色。談及經驗,何之江表示,科技戰略應和公司戰略相契合,需要大膽投入與不斷積累,要形成科技運用的文化氛圍,還要保持定力和耐力,積小勝為大勝。
平安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CEO何之江 平安證券供圖所有金融服務都是金融科技的應用場景
隨著以大數據、云計算、AI、區塊鏈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金融科技在資本市場的應用日新月異。何之江認為,資本市場既是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的前沿陣地,也是金融科技發展壯大的重要支撐,所有的金融服務都是金融科技的應用場景。
據何之江介紹,目前金融科技在證券行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線上化,目前各家券商已基本實現開戶、交易在內的全業務線上化辦理,交易的便捷性得到明顯提升;二是自動化,比如投行工作中大量固定格式文檔的撰寫工作,可通過OCR(光學字符識別)等自動識別技術將紙質文檔轉換成結構化數據,提取其中的關鍵信息,自動生成圖表和報告,縮短了材料撰寫時間;三是智能化,比如可通過“智能投研”實現金融機構服務的在線化和智能化,讓服務惠及更廣泛的普通個人投資者。此外,還包括借助NLP(神經語言程序學)技術實現的智能客服、借助大數據技術實現的大數據風控、通過交易算法實現的程序化交易等。
從實踐來看,為證券行業注入新動能的金融科技,早已成為同業競爭的隱形主賽道,各券商持續加大信息技術和人才的建設投入,通過科技融合推進數字化轉型。據中證協統計,在人力投入方面,2021年證券公司IT人員總數為30952人,同比增長19.7%;在資金投入方面,2021年全行業信息技術投入金額338.20億元,同比增長28.7%,占2020年度營業收入的7.7%。投入主要集中在擴展人才、加快前中后臺數字化轉型、升級基礎設施及運行管理等方面,以進一步提升科技實力。
平安證券立足于科技型平臺券商定位,也是金融科技的弄潮兒之一。據何之江介紹,平安證券早在2013年就開啟從傳統券商向互聯網券商的轉型,通過對APP的全面優化,打造一站式理財平臺,在業內首推移動端7×24小時銀證轉賬等多項創新服務,著力提升客戶體驗。近年來,平安證券開啟線上化、平臺化改造,提升運營效率,提高內外部客戶服務品質。2021年至今,則通過實現“自動化、數據化、智能化”的聰明經營,形成交互式體驗。
持續利用科技成果優化和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
金融科技的本質是金融的創新,信息技術在證券行業“開花結果”過程中,證券公司也在積極通過科技融合推進數字化轉型,賦能業務發展。
截至目前,平安證券個人客戶數突破2200萬人,穩居行業前列。在服務模式向“以客戶為中心”轉型已成共識的當下,如何脫穎而出?平安證券的答案是科技賦能。
何之江提到,平安證券堅持科技賦能,加強自主創新,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持續利用科技成果優化和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開辟觸達客戶全新途徑,為客戶送去一站式服務體驗,持續賦能和陪伴企業成長,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在中證協近日發布的《證券公司數字化轉型實踐報告及案例匯編(2022)》中,平安證券在數字化運營平臺、風險管理、合規管理等多方面的實踐也作為優秀案例入選其中。
比如,平安證券搭建的業內首個數字化智能客戶運營平臺,不僅賦能業務實現敏捷高效運營,及時響應監管等政策需求,有效防范潛在風險,還可實現細到單一客戶粒度的多波段客戶旅程服務能力,驅動客戶體驗更優;智能投行業務管理系統可覆蓋從承攬、承做、審核、發行、銷售以及存續期等閉環式的全業務過程管理;領航智能全面合規管理平臺覆蓋了證券經營機構的合規管理業務,涉及各部門、各分支機構、各層級子公司和全體工作人員,貫穿決策、執行、監督、檢查、反饋各環節,同時滿足監管合規覆蓋全業務的要求。
值得關注的是,金融科技浪潮席卷資本市場,帶來的不僅有機遇,還有風險。2020年之后,金融科技監管全面升級,強調發展與風控兩手抓,在創新的同時,把好風險關成為信息技術運用的必要考量條件。
何之江也分享了平安證券的做法,即依托平安集團科技優勢,借助AI、云計算、區塊鏈等領先技術,先后開發運用全面風險管理平臺等,運用科技手段進行數據安全防范和風險管理。
據其介紹,平安證券的全面風險管理平臺可實現對風險的識別、監控、預警和干預,支持風險信息的計量、評估與報告,在安全合規的基礎上,滿足各類型風險管控工作的線上化需求,對前臺業務部門也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幫助。
其中,風險管理駕駛艙涵蓋四大風險,四大業務,同一客戶/同一業務全覆蓋,數據T+1日更新;信用投后管理模塊大幅降低人工操作,節約輿情收集與持倉匹配時間0.5小時/每日,節約手工資產分級時間4小時/每日,減少收集數據編制報表時間2小時/每日;限額與經濟資本計量模塊實現350+限額指標自動監控、報告由月頻提升至日頻,限額報告一鍵生成。
金融科技只有持續投入,才能厚積薄發
平安證券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金融科技的進步與創新。談及經驗,何之江分享了四點看法。首先是科技戰略應和公司戰略相契合。平安證券以打造綜合金融服務戰略下的智能化證券服務平臺為愿景,希望通過專業品質實現有價值的穩健增長,而科技賦能是必然的實現方式,借助科技賦能深度改造各業務線模式。
其次,科技需要大膽投入與不斷積累。何之江強調,管理層需要高度重視,將IT建設上升到公司戰略層面,加大在硬件、軟件建設的投入。同時積極引入外才,培育內才,打造與公司科技戰略發展匹配的具有研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科技團隊,為科技應用與創新奠定基礎。
何之江還提到,要形成科技運用的文化氛圍。所有人都應自覺自愿地去擁抱科技,管理者用科技解決管理問題,業務端人員用科技手段解放生產力,實現業務與科技聯動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
“科技賦能需要積累,財務報表上不會立即見效,只有通過持續投入,沉淀積累,才能厚積薄發。”何之江表示,要保持定力和耐力,積小勝為大勝。要想科技賦能絕非易事,需要持之以恒地付出以及多方要素合力,包括管理層對IT系統建設的重視與支持、持續的資源投入、耐心細致的系統建構和升級。
此外,何之江還指出,雖然近幾年來國內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方面成果豐碩,但是因為起步相對較晚,與國際金融巨頭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何之江認為,國際金融科技在多元性、創新性、標準化和人員儲備上的優勢明顯,但對比之下,中國的金融科技仍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第一,國內金融機構有龐大的市場,但在金融科技的多元化和創新性方面尚顯不足,發展同質化明顯,且在金融科技底層技術和核心算法方面的研發還存在差距。第二,雖然近年在金融科技標準制定上取得一些進展,但仍缺少話語權。第三,各大金融機構已充分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但在培養力度和經驗積累上與歐美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何之江表示,未來隨著中國金融開放政策的穩步推進,金融科技發展將兼具多元化、創新性和適應性,也在指引金融機構回歸核心技術的研究,全面提升自主研發能力,逐步實現由‘科技賦能’向‘科技引領’的轉變。
他還提到,目前深圳市開展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平安證券也是試點單位之一,將積極、深度地參與,借助科技手段,加強自主研發能力,促進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疊加優勢,秉著共享、共贏、開放、合作的思維,構建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開放式生態。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馬靜,郵箱:majing@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