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2月29日電(常濤)“2023年,科技企業應著重將數字技術落實到產業發展的實際場景中,運用決策智能等技術提升產業效率,賦能實體經濟,推動解決數智化轉型升級關鍵核心問題。”近日,同盾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蔣韜對中新經緯表示。
談及數字經濟發展時,蔣韜認為,數字化轉型正在推動著經濟社會從“量增”到“質變”。在數字經濟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重要階段,一方面要積極探索決策智能等AI前沿技術,對各個行業復雜業務流程進行重塑和改造;另一方面,要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同盾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蔣韜 受訪者供圖
【資料圖】
決策智能,邁向數字化轉型高地
身處信息過載、技術爆炸和組織復雜度倍增的智能時代,決策難度和不確定性也相應呈指數級上升。對企業來說,重要的不僅是獲得信息,更在于對信息進行及時加工、正確分析、洞察規律,支撐決策。
蔣韜指出,決策智能不僅僅是利用數據智能分析過去、預測未來,更是一種新的價值創造方式,將事后分析轉變為事前預判和主動執行,能夠大幅提高企業生產力和效率。接下來,決策智能將成為驅動商業發展的核心能力,幫助企業逐步從傳統的流程驅動轉變為智能決策驅動,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必備基礎設施。
據市場研究機構IDC預測,到2025年,超過60%的中國企業將把人類專業知識與人工智能、機器學習、NLP和模式識別相結合,做智能預測與決策,以增強整個企業的遠見卓識,并使員工的工作效率和生產力提高25%。
數實融合,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毫無疑問是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消費互聯網產業增長迅速,而近年來,消費互聯網市場逐步由早期“高速增長”階段過渡到“平穩成熟”階段,金融業、交通業、工業、政務等數字化轉型,逐漸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也是未來驅動數字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趨勢和動力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科技企業應從廣度與深度兩個方面,把數字技術創新落實到產業發展的實際場景之中,提升產業效率,賦能實體經濟。”蔣韜認為,這一方面將積極推動創新技術與數字政務、數字金融、數字產業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實現全方位廣泛融合,另一方面也將加速數據要素在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深度應用和跨領域融合創新,深度挖掘數據要素的價值。
與此同時,考慮到數據要素流動性強、可復用性高,且隨著數據的流動與復用,其邊際成本不斷降低、規模效應不斷放大,行業需要樹立全新的安全觀,建立健全數據治理體系與新型基礎設施,切實保護國家利益、數據安全、個人隱私,使數字經濟的發展行穩致遠。
“未來,同盾科技將持續聚焦決策智能技術,依托‘基于人工智能的決策智能平臺-智策’和‘基于隱私計算的共享智能平臺-智邦’,在金融風險、安全風險、政府治理風險等領域,持續幫助客戶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優化決策效率,釋放數字生產力的價值。”蔣韜說。(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常濤:changtao@chinanews.com.cn) (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公司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