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寧王們”持續加碼的動力電池回收是藍海還是紅海?
作者 張建紅 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環境技術經濟分會理事
【資料圖】
1月29日,此前曾多次加碼動力電池回收的寧德時代發布公告稱,其子公司擬投資建設一體化新材料產業項目,項目投資總金額不超過人民幣238億元。項目的主要內容包括建設具備50萬噸廢舊電池材料回收(含兼容過程料)及相應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三元正極材料及負極再生石墨制造等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基地。
近年來,寧德時代持續加碼動力電池回收業務。而同時看中這塊“肥肉”的還有特斯拉、比亞迪等行業巨頭及眾多中小企業。天眼查APP顯示,截至目前,中國動力電池回收相關企業數量已接近9萬家。
動力電池回收是否存過熱風險?
巨大的行業吸引力背后是廣闊的市場前景。東亞前海證券預測,2030年動力電池拆解回收的市場空間將達到1074.3億元。
不過,眾多企業入場背后,產業是否存在過熱風險也值得警示。相關機構預測,2022年中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在20萬噸左右,而眾多鋰電池生產企業都在大力推進自己的回收布局,據公開信息,僅格林美2021年的產能設計總拆解處理能力就已達21.5萬噸/年。
綜合來看,目前動力電池回收項目主要存在四大風險。
一是項目規模偏大,而回收量不夠。“缺貨”的主要原因是退役動力電池去向復雜,動力電池的溯源工作面臨現實困難,在缺乏強制性約束的情況下,大量退役動力電池最終流入非正規渠道。
二是市場風險,碳酸鋰等價格低于回收利用的門檻價。當前碳酸鋰價格已經在高點掉頭,且業內普遍認為2023年下半年隨著產能過剩,價格會大幅下降。
三是技術風險。目前中國在電池梯級利用中存在著重組技術、離散積分技術和壽命預測技術等技術瓶頸。不同電池結構導致拆卸和預處理困難。多種正極材料混用增大提取難度,且循環后會有結構損傷,很難恢復其原始結構和性能。
四是安全、環境和職業衛生風險。現階段中國電池分選、拆解工藝還存在一些環保、安全問題,如報廢動力電池存有殘余電量,破碎過程容易出現正負極短路情況,造成局部起火冒煙事故;電池中存在電解液有機溶劑,破碎分選過程如若尾氣處置不當,容易出現電解液閃燃及泄露事故等。此外,如果退役電池進行梯次使用僅僅是簡單加工,然后就將其包裝成新電池流入市場,就會造成后續電池使用存在嚴重隱患。
動力電池回收成本如何?
除此以外,市場的接受度以及成本優勢也值得關注。據測算,碳酸鋰價格35萬元/噸左右是廢舊電池“鋰”回收的基本門檻。以正極為NCM523的三元鋰電池為例,正極材料理論含鋰量為7.19%,考慮到負極、電解液、方殼等重量,以及退役電池的鋰耗損,廢舊電池的鋰金屬約為2%,換算為碳酸鋰則為10.64%,按照90%的回收率最終換算為碳酸鋰的比例為9.57%。這就意味著花2.5萬元提取1噸鋰電池廢料可以回收95.7公斤碳酸鋰,也就是說在不考慮廢舊電池獲取成本,碳酸鋰價格為26.1萬元/噸的情況下,鋰電池回收價值僅僅只能夠覆蓋加工成本。
不過,格林美曾公開表示,相比于采購原礦,通過電池回收方式獲取碳酸鋰,成本要低10%。而且開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要買礦權,然后勘探、建設備、采礦、選礦、冶煉等,這些要有一定的技術,資金投入巨大。這幾年鋰價一直在漲,礦權也稀缺,好的礦越來越少,礦也越來越貴。這也是大量企業入局動力電池回收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于技術等原因,當前動力電池回收主要以拆解再生為主。根據回收利用原則,對于電池容量在20%-80%的舊電池進行梯級利用,利用領域以通信儲能、電力系統儲能和低速車領域為主;而對于電池容量低于20%的舊電池則進行拆解,通常采用濕法回收等技術,對電池中的鋰、錳、鈷、鎳等金屬元素進行回收。理論上,退役動力電池應該優先梯次利用,然后再進行拆解再生。但由于當前梯次利用在檢測技術、逆向物流系統等方面存在諸多難題有待破解,實踐中,更多的退役電池直接進入拆解再生。受回收技術限制和安全考慮,目前磷酸鐵鋰電池可以通過梯次利用發揮剩余價值,三元材料的電池仍以拆解回收為主。相比于梯次利用,拆解再生技術更為成熟,對于鎳、鈷、錳金屬回收率,平均可以達到95%以上。目前,拆解再生的市場規模和盈利水平更大,梯次利用規模小得多。
近年來,隨著國際鎳、鈷稀缺資源供應被控制,價格上升,磷酸鐵鋰電池在動力電池的裝機比例已經超過三元電池。然而,磷酸鐵鋰退役電池有價金屬附加值低,傳統的濕法回收流程復雜,回收過程產生大量的磷鐵渣、鐵鋁渣、石墨渣等,致使鋰的夾帶損失嚴重,綜合回收率偏低,并且伴隨大量廢水產生,處置困難。與此同時,針對濕法廢料中大量的磷、鐵、石墨等資源欠缺有效再生利用方案,導致整個磷酸鐵鋰電池回收過程利潤空間不足,資源浪費嚴重。因此,現階段廢舊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的再生利用產業發展緩慢,國內外少數產業化的項目都僅限于回收其中的鋰元素,而剩余的大量的磷、鐵、石墨資源均作為廢渣被丟棄。(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