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公司美聯新材的關聯方惠州仁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仁信新材”)第四次沖擊IPO,這一次,也難言順利。
仁信新材主要從事聚苯乙烯高分子新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早在2017年就被評為高新技術企業。然而,2021年,公司的研發費率僅為0.28%,明顯低于同行,這讓市場質疑其真實的研發能力。
客戶與供應商重疊存在利益操作空間,仁信新材客戶與供應商多有重疊,且與關聯方也存在客戶、供應商重疊現象。不僅如此,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7家客戶與2家供應商剛成立不久就與公司開展合作。這些異常現象,共同指向仁信新材的真實經營業績、經營質量。
備受質疑的是,2020年的9個月內,仁信新材兩次派發紅利,公司實際控制人獲得分紅后轉手就拆借給關聯方,這究竟是因何而為?
截至2021年底,仁信新材總資產7.75億元,營業收入16.98億元。公司員工僅有128人,其中,生產87人、財務6人、行政管理13人,這一數據的真實性也備受質疑。
產能猛增4.5倍必要性存疑
仁信新材的IPO之路走得很不順,主要原因可能源于自身。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9年6月,仁信新材就申請A股上市。意外的是,剛剛遞交上市申請,次月,公司就被中止審查。為何首次IPO如此短命?截至目前,仍未見仁信新材披露中止的個中緣由。
2021年4月,仁信新材再次申請創業板IPO。然而,僅過5個月,仁信新材因招股書公布的財務資料不全,主動申請更新,上市進程再次被擱置。
2021年12月,仁信新材更新了財務資料,深交所恢復上市審核。然而,到了今年1月26日,仁信新材創業板IPO審核又變更為“中止”狀態。這一次,深交所披露,仁信新材申報會計師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根據相關規定,深交所中止其發行上市審核。直到今年3月6日才恢復上市審核。
目前來看,仁信新材的本次IPO進程還算順利,截至今年5月27日,已經完成問詢。
這一次,算得上是仁信新材的第四次IPO。盡管一而再再而三地沖擊IPO,但仁信新材的募投項目并未改變,主要內容為大規模擴產。
本次IPO,公司擬募資約6.29億元,1.62億元投向年產18萬噸聚苯乙烯新材料擴建項目、3.70億元投向惠州仁信新材料三期項目、0.36億元用于聚苯乙烯1號2號生產線設備更新、0.60億元用于研發中心項目建設。
根據招股書,年產18萬噸聚苯乙烯新材料擴建項目及惠州仁信新材料三期項目建設期均為24個月,均建設年產9萬噸通用級聚苯乙烯(GPPS)和年產9萬噸高抗沖聚苯乙烯(HIPS),其中HIPS生產線均可轉產GPPS。
暫且不考慮募投項目三的1號、2號生產線設備更新后新增產能,單單是上述兩個項目,仁信新材將新增36萬噸/年聚苯乙烯產能,通用級和高抗沖級各占一半。
目前,仁信新材的聚苯乙烯產能為30萬噸,其中,通用級和高抗沖級分別為21萬噸/年、9萬噸/年。去年11月之前,公司全部為通用級,產能接近飽和。但在去年11月,通用級和高抗沖級聚苯乙烯產能各9萬噸/年進行試生產,尚需經歷驗收、產能爬坡、批量出貨等幾個重要階段。
18萬噸產能尚在試生產,竟然要在2年內擴產36萬噸產能。那么,公司新增產能將達到54萬噸/年,較原有的12萬噸產能將增加4.5倍。
如此大規模擴產,仁信新材消化得了嗎?未來是否會出現較大規模產能閑置?亦或是,公司借擴產之名行圈錢之實?
仁信新材也坦承,盡管已經作了前期的客戶開發和儲備,并持續努力提升生產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但仍然不能排除未來在市場開拓、產品開發等方面無法達到原有預期,公司將面臨募投項目產能難以消化風險。
向單一供應商采購占比超70%
在銷售與采購方面,仁信新材也不能讓人信服。
招股書顯示,仁信新材的前五大客戶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工廠客戶,一部分為貿易商。2019年至2021年(簡稱“報告期”),前五大客戶貢獻的銷售收入占比在40%左右。從前五大客戶經營所屬行業來看,前四大客戶是貿易商。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報告期內,公司歷年前五名工廠客戶和貿易商客戶共計13家,7家客戶成立不久就成為其重要客戶。
具體為,惠州市凱帝智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11月2日注冊,2017年開始與仁信新材合作,2019年、2020年為第四大客戶,2021年退出前五大客戶。
惠州粵華興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4月1日,注冊資本僅100萬元,2017年就成為仁信新材客戶。此外,貿易商客戶深圳市拓德能源服務有限公司、深圳市厚德新材料供應鏈有限公司、廣東金勝供應鏈有限公司等均在成立不久就成為仁信新材客戶。
剛剛成立就成為仁信新材的客戶,是否具有合理性?
據披露,報告期內,與仁信新材保持持續合作的客戶數量為46家,其中工廠客戶32家、貿易商客戶14家。而貿易商的終端客戶存在與仁信新材直銷客戶重疊的情形,2018年至2020年,存在重疊的客戶共計27家,2021年存在重疊客戶13家。
顯然,貿易商是要賺取差價的,從貿易商手上拿貨的價格可能高于直接從仁信新材拿貨,那么,這些客戶為何還要從貿易商手上拿貨呢?
仁信新材稱,部分中小型工廠客戶的產品需求穩定性較差,且資金實力相對較弱,在公司執行嚴格的銷售政策情況下,這些客戶在資金緊張時轉而向貿易商采購。另一方面,部分客戶前期向貿易商采購,其資金實力增強后,轉而直接向公司采購。這一解釋并不能讓人釋疑,客戶轉而向貿易商采購,多數貿易商的資本實力也不強,難道不擔心終端客戶款型支付問題嗎?
廣東仁信集團是仁信新材的關聯方,其也是一家貿易商,以聚氯乙烯樹脂或粉體的貿易業務為主。截至2021年底,其總資產7.64億元,與仁信新材的總資產7.75億元不相上下。但其2021年的凈利潤只有10.86萬元,僅相當于仁信新材的0.08%。
廣東仁信集團與仁信新材的客戶、供應商均存在重疊情形。而且,2020年,仁信新材前五大貿易商客戶深圳市安聚富化工有限公司向仁信集團采購聚氯乙烯。
廣東仁信集團的資產規模與仁信新材相當,為何盈利能力如此之低,且存在財務壓力?
2020年5月、9月,仁信新材出人意料地完成了2019年度、2020年半年度利潤分紅,分別派發紅利4347.60萬元、5434.50萬元。公司實際控制人邱漢周、邱漢義獲得稅后現金股利分別為2006.20萬元、1474.80萬元。
突擊分紅,實控人所得資金用于何處?根據招股書,邱漢要用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拆借給廣東仁信集團,邱漢義用于拆借給廣東仁信集團、借給自然人以及購買家具和家用電器等。
據此可以判斷,仁信新材流血間接給廣東仁信集團輸血。
在供應商方面,仁信新材高度依賴第一大供應商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報告期,公司向其采購占比在70%左右,2021年的采購占比達76.27%。報告期,公司向五大供應商采購占比超過90%。
此外,寧波中哲物產有限公司等2家供應商也是剛成立就與仁信新材開展合作。
研發費率0.28%遠低同行
員工數量、研發費率均明顯偏低,難免讓人懷疑其真實性。
仁信新材稱,早在2017年,公司就已經獲評為高新技術企業,但從公司研發費用來看,投入偏低。
報告期,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313.40萬元、702.22萬元、480.59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25%、0.63%、0.28%,大幅波動,且遠低于同行。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為1.50%、1.52%、1.66%。
仁信新材與A股公司星輝環材的業務、研發活動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均是將研發試制成品對外銷售形成的利益流入計入銷售收入核算。報告期,星輝環材的研發費率分別為3.51%、3.46%、3.47%。
仁信新材稱,星輝環材將研發投入全部費用化,而公司則將與研發試制成品相關的支出在試制品完成后計入存貨,導致公司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較偏低。
報告期,仁信新材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2.41億元、11.13億元、16.9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凈利潤”)為1.09億元、1.70億元、1.34億元。2021年,營業收入大幅增長,凈利潤反而下降20.96%。
仁信新材的人均收入明顯偏高,報告期,分別約為1205萬元/人、1040萬元/人、1327萬元/人。對應的員工數量為103人、107人、128人。
2021年,員工數量僅128人,讓人有些意外。
據披露,公司生產人員87人、采購銷售人員8人、研發技術人員14人、行政管理人員13人、財務會計人員6人。
按照招股書披露的信息,作為一家化工企業,年生產16.01萬噸聚苯乙烯,僅有87的工人,而公司并未進入智能化時代,這樣狀況有點令人意外。
顯然,采購銷售人員只有8人,也明顯偏少。財務會計人員6人是否合理?通常而言,一定規模的企業,財務部門設置方面,需配置財務總監、經理、主管、總賬會計、成本會計、稅務會計、往來會計、出納等。
仁信新材于2021年底總資產7.75億元,當年營業收入16.98億元。一會計師事務所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像這樣規模的公司,財務總監、財務經理、主管、稅務會計、成本會計、往來會計、出納等崗位不可或缺,尤其是上市企業及IPO企業,財務要求更為規范嚴格,6名財務會計人員是不夠的。
其實,僅有13名行政管理人員也不夠。
根據招股書,2021年,仁信新材董監高及核心人員共計16人,除了三名獨董外以及未在公司領取薪酬的董事段文勇(美聯新材董事、副總經理、董秘)、監事黃喜貴外,還有11人。
作為一家規模以上企業,公司需要設立辦公室、人力資源部、法務部等必要的行政類部門。
那么,13名行政管理人員真實可信嗎?
美聯新材實際控制人黃偉汕系仁信新材重要股東,他能分享這次IPO盛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