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品質談價格就是耍流氓。”自辛巴與董宇輝的玉米價格之爭掀起廣泛爭議后,諸多業內人士現身說法,而自稱80后返鄉創業的劉美娜便是其中之一。
(相關資料圖)
辛巴認為,東方甄選將成本7毛的玉米賣6塊是在打著助農旗號牟取暴利;董宇輝則回應稱玉米從地里收上來就是2元一根;而劉美娜表示,不同產地的玉米自然成本不同。“你那7毛,不代表我這也7毛,只能說你那邊就值7毛。”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事件發酵,輿論關注的焦點已經從辛巴和新東方的行業競爭,轉移到了對于“如何助農”的討論上。
董宇輝賣的玉米價高,但多出來的溢價部分似乎無法真實落到農戶身上;而辛巴的發言更是間接造成了傷農的結果,他的七毛玉米論,致使一眾東北農戶直播間銷量下滑,甚至有農民被辛巴粉絲網暴。
網紅直播帶貨,本是幫助農民解決銷售渠道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就連央視也屢試不爽。為何現在卻成為了“雙刃劍”?想幫助處在產業鏈最底層的農民們,還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新技術?
董宇輝溢價,辛巴“傷農”
懟完董宇輝的次日,辛巴就道了歉。而這種先碰瓷后道歉的戲碼,已是辛巴直播間的慣用套路。對于以“農民的兒子”身份自居的辛巴來說,任何在他看來站在自己和消費者對立面的角色,都可能成為被懟的對象。
從懟員工、懟明星,到懟品牌、懟平臺,辛巴憤怒的情緒確實為自己帶來了曝光度。8月底,辛巴斥巨資在成都召開自有品牌的新品發布會,舞臺、演講話術均對標雷軍,但卻是雷聲大雨點小。而在罵完抖音和劉畊宏后,轉眼辛巴就上了六次熱搜。
但直播電商早已不是從前的草莽江湖。隨著平臺重心的變化,品牌自播和中腰部主播的崛起已經成為趨勢,這本就對初代頭部主播辛巴造成了打擊,而辛巴擅長的直播風格,也已經逐漸偏離了大眾審美,網友們早就厭倦了靠炒作、罵架、審丑拉關注的鬧劇,取而代之的是以董宇輝、東方甄選為代表的文化、知識直播的興起。
不過,東方甄選的售價也并非無可指摘。雖然董宇輝曾對高價農產品給出“谷賤傷農”的解釋,但自新東方直播間走紅以來,其價格已多次受到消費者詬病。財報顯示,新東方在線2022財年直播電商業務的毛利率為37.8%,而這還是東方甄選爆火前的數據。
圖源:罐頭圖庫
從品牌定位的角度來看,東方甄選注重質量與文化價值的邏輯,也與辛巴追求高性價比的模式形成了鮮明反差。這導致雙方有關價格的論調,與真實情況都存在一定偏差。
漢森供應鏈董事長、農特集團總裁黃剛發視頻科普稱,玉米的品種大致分為三類,分別是籽粒玉米、青貯玉米和鮮食玉米,7毛錢一根大概是籽粒玉米,真正優質的鮮食玉米從種子、種植的土壤到種植技術都不一樣,2塊一根成本是合理的。
而劉美娜則據此算了一筆賬,鮮食黏玉米種植地塊要求交通好、地塊大、能上大型收割機,這樣的地塊在五常承包通常一畝1800-2000塊,一畝地4000株,光承包費一穗玉米就有5毛;再算上農機、加油、維護、人工、種子、化肥和利潤,苞米棒的價格已經升到1.5元上下,這還沒算后端、打包、運輸等工藝鏈條的費用。
值得一提的是,東方甄選賣的是貼牌玉米,其鮮食玉米的包裝袋顯示,生產商是吉林省農嫂食品有限公司,后者是一家十年前成立的玉米供應商。而農嫂在自己的品牌旗艦店中,與東方甄選玉米一樣的產品售價不足4元。
兩相對比之下,東方甄選的溢價昭然若揭。問題是,多出的那2塊錢能否真正落到農民身上?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一方面,供應商對地頭的收購價是在銷售前定好的,因此銷售價格的浮動無法讓農民獲取更多收入;另一方面,如果農民在談收購前提價,最終可能會被供應商遺棄,換為成本更低的其他農民。
在此背景下,辛巴為給自身造勢說出的言論,反而還對農戶的利益造成了損害。
一位博主舉例稱,五常大米的地域品牌,拉升了東北大米的整體價值,而多出來的幾毛一塊的利潤,提升了去東北承包土地種糧食的人才數量,讓東北商戶有更多余力去提升產品質量。但辛巴的七毛玉米論,卻讓大量網友涌入東北農戶直播間,以價高為由攻擊農戶們的銷售窗口,間接破壞了東北玉米的品牌和分級。
圖源:微博亳州發布
高價玉米或成長期趨勢?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次小插曲過后,高價玉米仍能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畢竟決定農產品收購價格的還是市場本身。
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莊帥指出,無論是東方甄選還是辛巴,都只是市場經濟中的一部分,他們的主體都遠沒達到壟斷的級別,所以對價格的影響力都相對有限,尚不至于到賣6元一根就擾動整個市場的程度。
“目前中國的定價體系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國家物價局的有關規定和規范;二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三是商家的成本結構和利潤要求。在直播助農領域也是如此,這三部分互相作用,動態調節。”莊帥表示。
事實上,自2016年玉米執行新機制至今,玉米價格除了最開始出現下行外,大部分時間處于上行態勢。Wind數據顯示,全國玉米現貨的平均價格已從2016年9月初約1930元/噸,提升至目前約2830元/噸。
圖源:wind數據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蔡海龍曾表示,玉米價格持續上漲主要是玉米供求關系變化的結果。
2016年以來,國家一邊通過調結構減少玉米種植面積;一邊通過增強玉米消費能力消化過量庫存。雙管齊下后,玉米逐漸從結構性過剩轉向產不足需。2020年來,隨著生豬產能恢復,玉米產需缺口凸顯,加之缺少庫存拋售對市場的補充,玉米價格開始明顯上漲。
國際市場行情的帶動也是玉米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今年國際玉米現貨價格一度創歷史新高,后因美國連續加息、氣候條件改善等因素有所回落,但隨著美國玉米帶連續干旱、歐洲大范圍高溫干旱天氣等影響,國際價格又重新反彈。
更何況,農產品的品牌化,本就符合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認為,中國的農產品在滿足數量要求、解決溫飽問題以后,已經由短缺向剩余跨越。新時期,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農產品貿易和農產品生產結構的重新調整升級,創建農業產業化的知名品牌顯得尤為重要,是為三農人群創造更多經濟效能的重要手段。
在袁帥看來,農產品“低價營銷”的現象有礙于其網絡銷售的健康發展,有價值的直播和營銷在保證供應鏈各個環節都有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保障消費者購買的質量,品牌強農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怎樣更好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助農?
兩名直播帶貨界網紅針對一件農產品價格的碰撞,也引發了人們對于助農方式的思考。
在整個產業鏈中,農民作為對新技術不敏感的上游供應源,一直是缺少議價權的一方;為了不讓農產品爛在地里,農民勢必要仰仗加工企業,而后者為縮減成本,又會盡可能壓低收購價,這就限制了農民的收入。
單就這方面而言,直播帶貨的出現不僅縮短了農副產品的流通環節,還擴大了市場銷售半徑,利用品牌方的影響力,讓產品獲得更多關注,并帶動產業向更加標準化和品牌化的方向發展。
圖源:微博臨安發布
但僅靠直播帶貨這種形式,并不能解決農產品電商銷售的所有問題。據袁帥介紹,目前農產品從生產到端上消費者餐桌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許多亟待突破的瓶頸。
比如在一些偏遠地區,仍有道路不通、運輸成本過高的情況;農產品的品類十分零散、復雜,至今未形成品牌、品類的規模效應,仍以分散經營、各自為戰為主,抗風險能力較弱;農村地區的人們對于網絡技術的認知和利用也還存在滯后性,一些農民還有“用不用電商無所謂,只要把產品賣出去就行”的想法。
而想要解除這些制約,則需要從物流、基建、引進復合型人才、提升自身農產品品質、拓寬融資渠道等多方面著手。
具體到利用新技術助農的層面上,袁帥認為,可以從信息技術入手。
首先,可以推動農商互聯。圍繞市場需求對品種結構和產業布局進行優化,發展訂單農業,實現產銷一體,打造上聯農產品基地、下聯消費者的長期穩定農商關系。
其次,可以推動產供銷全鏈路數字化。應用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水平。通過“以銷定產”的方式,生產供給更符合市場需求、標準化程度更高的優質農產品。
再次,還可以利用融媒技術,塑造品牌聲量。利用媒介對新型科研成果和前沿技術的解讀,面向縣域鄉鎮輸出它們能夠理解和懂得的“知識成果”,讓地方相關人員根據當地實際需求更精準吸納相關技術和人才。
此外,生產、流通領域中的技術變革也是助農的重要一環。此次拼多多“超級農貨節”中,就涌現出不少通過品種培優、標準化生產實現品質提升的農產品。
如煙臺農科院選育的煙薯25號,其使用的是煙臺農科院授權的脫毒種苗,同時要求種植戶必須起壟、深耕、覆膜,以科學的方式種植保證味道與品質;又如江蘇昆山的大閘蟹,其引入機械設備取代捆蟹師,用符合食品級別要求的繩子進行機器捆扎,保證“足斤足兩”,過程可追蹤溯源。
繼續將思路打開,還有企業借助金融科技為農戶提供免息貸款,甚至半成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等模式,都可以成為助農的手段。
不過,無論是哪種助農手段,都是長期的過程。一個農業種植季,往往要以季度甚至年度為單位來衡量,獼猴桃樹種三年才能結果,畜牧養殖、民宿搭建也要經歷前期大量的資金投入等環節。助農,注定是一個“慢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