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月9日電 題:預計“十四五”中國將逐步引入碳配額拍賣機制
作者 王科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
中國全國碳市場在2022年順利邁入第二個履約周期,截至2022年12月31日,碳配額累計成交量達2.3億噸,累計成交額達104.75億元。
(相關資料圖)
根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全國碳市場自線上交易啟動后,成為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然而由于全國碳市場處于發展初期,仍有諸多不足。各個試點碳市場實踐經驗相對豐富,可以不斷為全國碳市場的建設提供借鑒經驗。預計未來全國碳市場將進一步加深市場化程度,完善制度建設與市場監管,提升企業參與和民眾關注。
第一,預期“十四五”期間年全國碳市場將率先納入水泥制造、煉鋼和平板玻璃制造等行業,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將進一步擴大。下一步最有可能率先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有水泥制造、煉鋼和平板玻璃制造等。隨著各地區2022年納入全國碳市場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錄的公布,北京市已率先將鋼鐵、建材等行業的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其他行業報告單位名單,預計這一趨勢將在未來一段時期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第二,預期2023年國家將加大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基礎能力建設的投入。2022年8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從機構和人員設置、數據庫建設、核算技術改進、核算方法研究等層面來保障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的建立。預計2023年國家將加大上述層面基礎能力建設的投入,進而促進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的完善。
第三,預期“十四五”期間全國碳市場將增加碳金融產品種類。目前全國碳市場主要為現貨交易,而各個試點碳市場除現貨交易外,有更多衍生類碳金融產品,如上海碳市場有碳配額遠期、碳基金等,湖北碳市場有碳遠期、碳配額托管等,北京碳市場有碳配額場外掉期、碳配額質押等。碳市場衍生金融產品的豐富,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碳市場。預計全國碳市場下一步將參考試點碳市場和國際碳市場經驗,增加碳金融衍生產品種類,進而促進全國碳市場交易活躍度的提升。
第四,預期相關部門2023年將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和相關政策,進一步規范全國碳市場核算、核查與監管體系。2021 年3月,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公開征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修改稿)》意見的通知,預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將在2023年發布并實施。另外,《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要求,建立全國及地方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完善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機制,建立健全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方法以及完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機制。預計這一系列工作將在2023年有序展開,進一步規范全國碳市場核算、核查與監管體系。
第五,預期“十四五”期間全國碳市場將開始設置碳配額有償分配比例,拍賣收入將用于支持欠發達地區節能減排。相較于歐盟碳市場,中國全國碳市場收益較低。這主要是由于第四階段歐盟碳排放權配額發放中,約50%的配額通過拍賣發放,而中國全國碳市場碳排放權配額免費發放。預計中國全國碳市場將借鑒歐盟碳市場的經驗,在“十四五”期間逐步引入碳配額通過拍賣方式發放的機制,提升碳配額有償分配的比例。所獲收益將用于促進環境保護,低碳投資和幫扶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節能減排,助推“碳中和”目標實現。(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