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北京培育金融數字轉型服務商新信號
北京金融科技發展再迎新信號。1月9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日北京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舉辦構建新發展格局講座,就全力打造北京全球金融科技發展高地相關話題進行探討。在“全力打造全球金融科技發展高地”的要求下,會議進一步強調了要用好技術創新、做好廣大金融科技企業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會議首次提出了“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金融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的新思路。從行業發展來看,業內已有部分金融科技機構、銀行等市場主體正在扮演“服務商”的角色,但金融科技發展與企業數字化轉型仍然面臨難點。
【資料圖】
北京探索金融科技新信號
會議指出,北京既是國家金融管理中心,也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有條件也有責任在金融科技發展上走在前列。金融科技是全球金融創新與競爭的重要著力點。要充分發揮北京金融科技資源優勢,緊抓“兩區”建設和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機遇,持續在提升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生態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全球金融科技發展高地。
細數北京金融科技發展成果,北京在全國率先開展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和“監管沙盒”試點,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建設初具規模,一批支撐金融科技發展的國家金融基礎設施相繼落地,金融科技領軍企業持續涌現,初步形成了千億級產業集群。“兩區”建設和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又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強大推動力。
“要把握機遇、乘勢而上,鞏固擴大領先優勢。”這是會議提出的發展目標。在具體舉措上,會議強調,金融機構、科技企業是金融科技發展的主力軍,要持續優化產業生態,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支持各類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依法合規實施金融科技創新項目。有針對性地做好廣大金融科技企業服務,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金融數字化轉型服務商。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2022年1月央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2022年內多地將數字金融、金融科技等寫入“十四五”金融改革規劃,其中廣東、深圳、上海等地均曾提及做好數字金融底座建設、培育金融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等相關內容。在北京的金融科技發展路上,“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金融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則是首次提及。
所謂金融數字化轉型服務商,通俗理解即是第三方機構通過技術輸出,推動金融機構轉變原有業務模式、組織架構等,利用數字信息幫助金融機構進行智能決策,并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從而實現降本增效、提高用戶金融服務滿意度等效果。
談及培養金融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的重要性,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表示,金融數字化的目的主要在于幫助金融企業提高智能化水平,通過數字化和金融需求場景結合,實現金融創新并提供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服務商的存在,有利于幫助部分數字化進程慢、科技水平較低的金融機構,利用外部力量實現快速轉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江蘇蘇寧銀行金融科技高級研究員孫揚指出,當前,行業內已有部分金融科技機構、銀行等市場主體正在扮演“服務商”的角色,通過金融業務全流程數字化,來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培養一批金融數字化轉型服務商,也是為金融科技公司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即金融科技創新目標是要促進金融數字化轉型,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金融動力。
哪類企業受益
近年來,數字化的滾滾浪潮席卷各行各業,數字經濟逐步重塑全球經濟競爭格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大前提下,加快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提高服務水平也成為現階段金融行業承擔的重要使命。
業內普遍認為,金融科技的本質就是金融服務與底層技術的結合,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打造金融行業全新的服務模式。科學技術也成為金融科技發展的底座。
本次會議同樣提到,技術創新是金融科技發展的基石,要著力提升創新能力,拓展更多應用場景。用好產學研用資源,整合各方力量開展聯合攻關,力爭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關鍵底層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同時加強對前沿技術的跟蹤、研究和應用。國家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十分重要,要做好服務。用好大數據交易所,夯實底層數據基礎。
對于當前金融科技發展現狀,孫揚直言,當前市場上金融科技底座建設仍然是不充分的。一是缺乏充足的、合規的信用體系服務商,無法為金融機構提供農村、個人、小微企業等群體的信用服務;二是各地區數據要素平臺建設良莠不齊,金融機構要獲取政務數據、行業數據等還存在較多的困難和壁壘;三是金融科技機構在產品打磨上還有待提升,部分現有產品標準化和穩定性還不夠充分,可能會對金融機構的業務造成影響。
“金融機構的轉型正在不斷深入,但整體上仍然是不充分、不徹底的,不同規模的機構在技術應用上也存在明顯差異。同時,金融機構面臨著人才瓶頸和技術慣性,數據也很難打通。”盤和林補充道。
為了解決金融科技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金融監管部門陸續完善頂層設計,為金融業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逐步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金融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的功能,正是用于彌合技術鴻溝、助力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
培育金融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同樣也創造了新的機會。孫揚認為,培養數字化轉型服務商觀點提出后,能夠輔助金融機構在個人信貸、信用卡、財富管理、生活場景服務等領域,快速補齊運營和獲客短板的服務商將更受金融機構青睞,具備充足金融行業領域知識積累的科技公司有望搶占先機。此外,具備數字化轉型咨詢、調研經驗的服務商也有市場,畢竟金融機構要先通過調研考察,確定戰略方向和發展規劃等。
融360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葉大清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從宏觀環境來看,金融科技底座建設頂層規劃逐步明確,數字技術不斷再造金融業務流程,推動金融科技的新發展。從應用場景來看,金融科技底座建設應用場景逐漸細化與多元化,逐漸深入到零售業務、小微金融、供應鏈金融等業務場景當中。
“總體來看,金融科技行業將迎來發展的新春天,包括金融科技平臺以及持牌金融機構等都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會。目前,中小銀行、區域性銀行等金融機構均在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將是數字化轉型的受益者。”葉大清如是說道。
守住發展安全底線
除了強調用好技術創新、做好基礎建設外,針對北京金融科技發展,會議還提出,應用場景是最好的催化劑,要深化發布和對接機制,支持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綠色金融、跨境貿易等領域推廣應用。進一步擴大數字人民幣應用范圍。
同時,發揮金融科技產業聯盟作用,做實金融科技研究院等創新服務平臺,用好產業引導基金,打造全鏈條金融科技專業服務體系。持續提高金科新區承載力和國際吸引力。麗澤金融商務區在數字金融創新發展上持續發力。石景山、房山、通州等結合自身實際打造特色園區。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辦好數字金融論壇。
2021年8月,首都北京提出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并發布實施方案,至今已取得積極進展。2023年1月9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了解到,北京金融資源總量已居全國之首,金融業已經成為北京第一支柱產業,數字經濟在地區生產總值占比超過四成。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北京市的數字經濟保持增長勢頭,數字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3.9%,占到全市GDP比重的42.7%,信息服務業和金融業的增加值也分別增長了8.6%和6%。
“相比深圳、上海等地,北京擁有最多的金融機構總部,尤其是重要的金融機構總部幾乎都在北京,監管機構總部都設在北京,也有利于搶占政策先機,更利于發展金融科技、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孫揚指出。同時,北京知名高校眾多,金融科技人才儲備充足,在產品和技術創新上擁有天然優勢。
在盤和林看來,培育數字化轉型服務商是金融監管部門基于市場主體的實際需求做出的部署,這也反映出北京監管和金融機構之間聯系緊密,金融創新舉措的監管方案能夠快速、有效落地。此外,既可以推進創新,根據市場實際情況做出反饋,也可以及時防控金融創新的潛在風險。不過,金融科技在未來發展中也要確保與監管并行,防止脫節。
孫揚進一步提到,在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應該發揮好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引導金融科技產業互補發展,制定好金融科技標準,規范化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減少金融機構使用金融科技的復雜度。
而會議同樣強調,越是發展越要守住安全底線,加強審慎監管。持續完善監管規則,創新監管手段,提升監管能力。加強“兩個試點”成果推廣應用,建立多層次風險防控體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北京商報記者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