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區醫院不停診 春節隨時可“尋醫”
春節假期,當市民沉浸在農歷新年的歡樂氣氛中時,基層的醫護工作者們卻依然堅守崗位,默默守護著百姓的平安健康。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朝陽區獲悉,朝陽區現運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40個,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2個,下屬社區衛生服務站181個,獨立社區衛生服務站7個,建有病房的社區中心15家,實有住院病床1066張。春節期間,這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將全部開放,方便市民“尋醫問藥”。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了“年味兒”
(相關資料圖)
大年初二,早晨七點,天還沒有完全亮,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房主治醫師李倩卻已經來到了病房,跟同事做好工作交接,詢問了住院病人的情況后,她開始查房,當面和患者交流。“李大爺,過年好!今天感覺怎么樣?早飯吃得多嗎?”病房里的每個病人,李倩都很熟悉。
李大爺剛來社區醫院時一直不能說話,只用眼睛和李倩進行簡單交流,為了鼓勵老爺子多說話,李倩每次都會提高音量,盡量靠近老爺子讓他聽得清楚,并鼓勵他大聲說出來:“大爺,能說出聲音來嗎?”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老爺子現在終于能開口了,“吃得多!”李倩聽了高興地笑了,“您真棒!今天的精神比昨天好多了。”得到鼓勵的李大爺也笑了,笑容像孩子一般燦爛。
“看到我們,住院的病人就覺得踏實了。”作為一名社區醫生,節假日上班不回家,對李倩而言已經是家常便飯。今年春節,為了配合她的工作,好幾年沒有團聚的親戚們特意來到北京,為的是李倩下班到家能和大家吃上團圓飯。
查房、出診、開醫囑……春節假期,醫生們的工作流程和平時沒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是,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醫護人員們裝飾一新,尤其是6、7、8層的病房區,走廊里懸掛著五彩繽紛的拉花。墻面上,細心的護士們貼上一只只紅彤彤的氣球,上面還手寫了“健康、開心每一天”,畫著可愛的笑臉,平時沉悶的病房因此增添了不少節日的喜慶氣息,病人們也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住院病人吃上了熱氣騰騰的餃子
春節期間,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病房里大約有10名住院病人,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有的老年人健康情況不是很穩定,家人擔心老人身體,所以決定春節陪老人在這里度過。”據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任菊介紹,為了讓住院患者高高興興過春節,大年三十那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為患者們送上了香噴噴的餃子,“大年夜吃頓餃子,大家也能像在家里一樣過個春節。”任菊說。
朝陽區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朝陽區以醫聯體為抓手推進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建立了“四片一體系、四互一平臺”(互聯互通互動互認、轉診會診平臺)的醫聯體工作構架,將全區劃分為4個網格,成立了北部、中北、中南和南部4個醫聯體,形成醫聯體網格化布局。目前,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已納入以中日友好醫院、朝陽醫院、安貞醫院和垂楊柳醫院為核心醫院的緊密型醫聯體中。
各醫聯體內建立了重點專科對口扶持、綠色通道、遠程會診、指導培訓、責任主任負責、雙考核、雙評價等7個工作機制,成員單位建立了患者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將疑難、危重癥患者轉至核心醫院,慢病和康復期患者轉至二級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延續治療和康復。通過建設醫聯體模式,朝陽區有效促進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康復期患者回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促進三級醫院回歸疑難重癥患者的搶救治療、專業隊伍的教學培訓。
春節康復門診不停診方便社區老人
初二早上7點半,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的康復技師郭闖到達衛生服務中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醫生們了解住院患者的情況。8點多,做好準備工作的她走進了病房。“阿姨,今天感覺怎么樣?您試著把腿抬高一點兒,能抬起來嗎?”對待康復期的患者,郭闖不僅有耐心,而且十分細致,“患者有一點點進步,都讓我們感覺特別有成就感。”
除了在床側幫助患者開展康復訓練,康復科還擁有一系列先進的康復設備,比如深層肌肉刺激儀、下肢康復機器人、智能ADL訓練系統等等,康復技師們會借助設備幫患者們開展訓練。春節假期不值班的時候有什么計劃?郭闖想了想,有點不好意思地告訴北青報記者:“從去年12月以來我和同事們一直都很缺覺。春節不值班的時候,我一定要把覺都補回來。”
小病去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疑難重癥可由社區幫助轉診,通過綠色通道去綜合醫院就醫;病情穩定后還可以回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拿藥、輸液進行后續康復治療……如今,對于有慢病的老年人來說,去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不僅比去大醫院方便得多,而且也很放心。以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這里不僅輸液、氧療、康復訓練等醫療設備樣樣齊全,醫生也都是認真負責的好大夫。“往年康復門診到了春節都是暫停的,今年春節期間需要做康復的老人相對較多,尤其是住院患者,所以我們決定春節期間康復門診正常開診,有需求的居民可以放心啦。”任菊說。
文/本報記者 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