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新網哈爾濱1月25日電 題:高鐵線路檢測員:極寒夜高鐵橋上逆風檢測保暢通
作者 丁軍
“今晚嘎嘎冷,氣溫接近零下四十攝氏度,而且還要在橋上作業,風急勁猛,大家多套幾件衣服,省著挨凍。”24日23時40分,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工務段阿城北高鐵線路車間檢控工區作業負責人紀豐,在班前會上提示著作業人員。
今年28歲的紀豐,從事高鐵線路檢測、數據分析和動道方案制定等工作,兩年多的時間,他不僅技術業務全面,還成為了能帶班的作業負責人。他家住七臺河市勃利縣,過去,他上下班回家沒有直達車,需要倒2次以上的車,而且單程要7個多小時,自從牡佳高鐵開通后,他從家只需2小時30分的車程,就能到達單位。高鐵修到家門口,對于紀豐來說,既是高鐵線路設備的維修者,也是高鐵的受益者,縮短了上下班的車程,拉近了自己與家人的距離。
每當乘坐高鐵,經過自己檢測的線路時,他都不約而同地向窗外張望著,欣賞著綠水青山、風景如畫的美景,感受著風馳電掣的速度,內心不由地升騰起高鐵人的自豪感。為此,他每次作業時,都時刻牢記高鐵無小事的理念,嚴格執行作業標準,仔細檢查線路設備狀態,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凌晨,紀豐和作業組要到哈爾濱特大橋上檢查線路設備,該橋全長13.198公里,是哈牡高鐵最長的橋梁,春運以來,每天行駛在此橋上的高寒高鐵30余對。進入四九,氣溫降至零下三十多攝氏度,他們正經受著嚴寒的考驗。0時30分的天窗,他們早早就帶齊工機具,從工區出發了。“今天,作業地點不算太遠,只需要40多分鐘的車程,如果到帽兒山西、尚志南工區管內檢查設備,21點就要提前出發,等4點30分下了天窗,回到工區有時都7點多了。”紀豐他們不僅適應了黑白顛倒的作業方式,更習慣了通宵達旦不眠夜的艱辛。
在工程車里,他們肩膀挨著肩膀,頭靠著頭,互相依偎緊閉著雙眼養精蓄銳。忽然車廂內一陣顛簸,快到作業通道門時,車輛都要經過一段坑洼不平的山村小路,這個時候,大家一下子打起精神,戴好帽子,系緊衣扣,穿戴整齊準備作業。
經過清點核對工機具,傳達作業事項,下達天窗命令后,紀豐打開作業通道門,作業人員依次扛著工機具,順著陡峭的臺階攀爬而上。大橋上漆黑一片,只有頭燈發出耀眼的光束,照向線路設備,橋上的風在耳邊刮得呼呼作響,本來徹骨般的寒冷,再加上凜冽的寒風,不一會,紀豐他們的雙眼被吹成了淚人,可是他們全然不顧。有的推著軌道檢查儀仔細檢測著線路幾何尺寸,有的查看軌枕、膠墊、螺栓、彈條等各部位的狀態,“發現膠墊串出,扣壓力不足,要做好記錄,并通知線路工區及時整修。”即便在黑夜中也逃不過他們的眼睛,每個人都練就了火眼金睛的功夫。
在3個多小時的天窗時間里,紀豐他們在特大橋上逆風而行,檢查著線路設備,為高寒高鐵安全暢通保駕護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