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進程加速 居家養老經濟、服務、科技方面均有巨大缺口待補充
包含北京、上海、廣州、江蘇在內的多個地區已啟動新型養老服務模式試點,探索建立機構與家庭相互支持的多層次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元化、個性化的生活需求。
我國老齡化進程仍在加速。2022年國民經濟年度報告顯示,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自1962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值,為-0.60‰;同時,我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達28004萬,占全國人口的19.8%,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14.9%,接近中度老齡化社會。
(相關資料圖)
國家衛生健康委2021年發布的信息顯示,養老模式選擇上,我國格局仍為“9073”——即市場中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老年人入住專業養老機構。
記者注意到,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在內的多個地區已經啟動新型養老服務模式試點,探索建立機構與家庭相互支持的多層次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將“老年友好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等計劃提上日程。
未來,助餐車、助浴車、居家照護等服務將走進更多社區;家務勞動、家庭保健、輔具配置、適老化改造、安全援助等服務也將走入千家萬戶。
建立適配我國國情的居家養老體系
養老模式選擇上,我國格局仍為“9073”。受傳統的安土重遷觀念影響,當前仍有約90%的老年人出于經濟、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的考量,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
而伴隨著經濟發展以及老年人生活、健康、娛樂等需求的動態變化,傳統居家養老模式已無法兼顧老年人對情感、設施、服務、資金等多維度的復雜需求。
傳統居家模式中,老年人或自給自足,或依靠子女、配偶等非專業家庭成員供養,普遍存在疾病察覺不及時、共同生活難融入、家庭缺少適老化改裝不便利等問題;此外,高齡、失能、孤寡、獨居、殘疾等特殊老年人群體基本生活存在困難,在就餐、洗浴、出行等問題上都亟需專業幫助。
需求推動下,打破供給主體邊界、綜合社會各類養老資源的新模式應勢而生,推動社會力量布局居家養老已成為國家政策發力的重要方向。
例如,《“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要求,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支撐體系加快健全;《關于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關愛服務的指導意見》要求,著力化解獨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殘、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居家養老安全風險;《養老和家政服務標準化專項行動方案》明確,將加強養老、家政服務標準化建設,引領養老、家政服務業規范化、品質化、數字化、融合化發展,形成標準化與養老和家政行業聯動發展新局面。
這也就意味著,傳統居家養老中,僅以家庭為資源提供者的局面將被改變。未來,助餐車、助浴車、居家照護等服務將走進更多社區;家務勞動、家庭保健、輔具配置、適老化改造、安全援助等服務也將走入千家萬戶。
記者注意到,包含北京、上海、廣州、江蘇在內的多個地區已啟動新型養老服務模式試點,探索建立機構與家庭相互支持的多層次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元化、個性化的生活需求。
例如,2022年4月,江蘇省蘇州市民政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社區治理 賦能物業企業 助力養老服務的行動計劃》,在全省率先探索開展“社區+物業+養老”新模式,激發物業企業在多元治理中作為市場主體的積極作用,形成養老服務在小區“最后一百米”的有效補充。
2022年10月,北京市民政局在廣內街道啟動創新完善養老服務模式試點,建立“管家式服務”的工作機制,為試點社區老年人提供專業化、精準化、品質化、親情化的居家養老服務,覆蓋助餐、助浴、助潔、居家照護、陪同就醫、適老化改造、健康管理等24小時就近居家養老服務。
此外,健康、養老、保險公司等市場機構也在不斷開發相關市場,強化服務能力。21世紀經濟報道發布的《“保險+ 養老”新趨勢:2022居家養老服務報告》指出,居家養老作為養老藍海中的“太平洋”,可為保險公司提供開拓性選擇。目前,已有多家保險公司在居家養老領域有嘗試。
例如,平安人壽黨委書記楊錚表示,居家養老方面,公司已經完成200余項服務構建,有8000余名客戶成為居家養老會員。未來,平安人壽將持續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的升級迭代,將業務由目前的20城拓展至30余個城市,服務項目逐漸拓展到10大場景、450項服務,并逐步達到650項。
經濟、服務、科技方面均有巨大缺口待補充
盡管各地政府、各行業機構均在積極探索因地制宜的居家養老新模式,但行業有巨大缺口亟待補充。有專家指出,現實中,居家老年人期望的家庭養老支持政策主要可概括為經濟支持、服務支持、技術支持三方面。
經濟支持方面,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廣、金額較少,且老年人口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規模較大,需要更多經濟支持;而作為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護理保險能夠有效緩解老年人居家養老壓力和降低養老服務利用的成本。
對此,近一年,北京、廣東、河北、黑龍江等多地銀保監局均發文支持和推動商業健康險、長期護理險、企業年金等關系國計民生的業務發展。除政策、監管外,亦有多家人身險機構積極布局養老、健康,及長期護理險市場。
服務支持方面,我國養老行業的專業護理人員存在巨大缺口。如目前我國老人養護需求與護理人員數量嚴重不匹配。目前,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明顯,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
國家衛健委2021年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中存在1.9億老年人有慢性病,65歲及以上老人數量約1.67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超過4000萬。目前,我國對養老護理員的需求約為600萬名,但從事養老護理的服務人員僅有50萬名左右,缺口大。
據了解,由于社會偏見、薪資水平及工作強度,養老護理員從業者一直存在學歷偏低、技能水平不足等現象,在培訓過程中則存在招生難、留人難、職業通道不通暢三大問題。
技術支持方面,未來,居家養老可借助護理照料、生活輔助、功能代償增進等方面老年輔助科技產品,為老年人功能退化缺損提供智能科技代償,輔助、替代人力照護,或借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可穿戴、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居家老年人提供高科技的智慧養老技術設備。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當前,居家養老仍面臨諸多困難,還需靠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如能夠提供登門服務的長期照護服務項目。“長期照護服務是勞動密集型的、輕資產的行業,企業進入的意愿不足。未來,政府應該發揮作用,積極培育這一市場,營造讓各方積極參與的市場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