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加密貨幣不應被授予法定貨幣地位,需要聯合監管框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為維護貨幣主權和穩定,加密資產不應被授予官方貨幣或法定貨幣地位。
當地時間2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官網發布新聞稿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董事會(IMF Executive Board)評估了一份名為《加密資產有效政策要素》的文件(下稱《文件》),并同意該文件中擬議的政策框架及要素。
(資料圖)
《文件》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人員1月4日編寫完成,IMF執行董事會2月8日審議。該文件旨在解決IMF成員國關于如何應對加密資產擴張及相關風險問題,并提出了由9項政策要素(或政策行動)組成的框架,涉及宏觀金融、法律、監管以及國際協調等方面,為成員國制定適當的加密資產有關政策提供指導。
加密資產不應被授予法定貨幣地位,需建立聯合加密監管框架
《文件》中,9項加密資產政策要素分別為:通過加強貨幣政策框架來維護貨幣主權和穩定,不授予加密資產官方貨幣或法定貨幣的地位;防范資本流動過度波動,保持資本流動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分析和披露財政風險,并對加密資產采取明確的稅收處理;建立加密資產的法律確定性,應對法律風險;制定和執行對所有加密市場參與者的審慎、行為和監督要求;建立不同國家機構和政府的聯合加密監管框架;建立國際合作安排,以加強對加密資產法規的監督和執行;監測加密資產對國際貨幣體系穩定性的影響;加強全球合作,發展數字基礎設施,以及開發跨境支付和跨境金融的替代解決方案。
新聞稿稱,通過采用前述框架,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降低加密資產帶來的風險,同時利用相關技術創新帶來的潛在好處。
國際之間的協調有助于各國實施加密資產政策,并避免監管套利
IMF執行董事會表示,他們注意到前述文件的及時性和重要性,以及與成員國的相關性,并強調全球需要一個全面的加密資產政策框架。隨著一些國家越來越多地采用加密資產,由于加密資產及其提供商的境外性質,以及加密資產與金融體系日益密切的聯系,需要進一步采取全面、一致、協調的應對措施。
該董事會強調,目前加密資產的重大潛在風險已然出現,包括宏觀經濟風險、貨幣政策有效性風險、資本流動波動風險和財政風險等。特別是,加密資產的廣泛采用可能會破壞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繞過資本流動管理措施,加劇一國的財政風險。從長遠來看,比特幣的廣泛采用也可能對國際貨幣體系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該董事會指出,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是首要要求,并且加密資產不應被授予官方貨幣或法定貨幣地位,以此維護貨幣主權和穩定。
該董事會一致認為,作為各國財政風險聲明的一部分,由加密資產對政府構成的財政風險應予以充分披露,并應闡明稅收制度對加密資產的適用性。同時,有必要制定和應用全面的法規,對加密資產進行審慎監管,并有效實施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關于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的標準。此外,通過國內和國際兩級之間的強有力協調,對于始終如一地實施加密資產政策和避免監管套利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