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據中國移動支付市場愈九成份額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正將市場戰火蔓延至公共出行這一巨大市場。從2017年以來的最新戰況來看,騰訊搶先了阿里巴巴一步,在公共交通行業的移動支付滲透上,率先殺入了地鐵移動支付。
11月16日下午,騰訊與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簽約,正式開啟了智慧交通領域的合作,并啟動發布廣州地鐵乘車碼。
一款“騰訊乘車碼”小程序,讓“先乘車,后付款”的地鐵出行方式首次變為現實,廣州成為全國首個全線網支持二維碼支付的城市。同時,這也是騰訊首次拿下“地鐵”這一重要出行場景——在此前,不論是騰訊還是阿里巴巴在公共交通的領地還僅限于公交系統。
近幾年,從NFC支付、二維碼升級再到智能公交系統,公共出行服務領域一直在呼喚移動終端換代,構成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而“最后一公里”體驗問題,成了互聯網巨頭們的必爭之地。
騰訊對于公共交通支付的重視程度,從馬化騰9月的日程安排就可見一斑了——六天輾轉了三座城市,而主題均為騰訊乘車碼:
9月13日,馬化騰現身安徽,在合肥與安徽省、合肥市簽下包括眾創空間、AI醫療、互聯網+等一系列合作,并將騰訊乘車碼正式接入到合肥公交系統中。
9月14日,馬化騰奔回深圳,與深圳巴士集團、深圳通公司舉行合作簽約儀式。
9月18日,馬化騰又轉戰廣州,與廣州市交通委員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此前“羊城通乘車碼”試運營的基礎上,全面開展交通支付、綜合運輸便民服務、政務管理服務、創新創業及科技創新等方向的合作。
僅僅兩個月后,馬化騰又一次現身騰訊與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的簽約儀式,正式開啟智慧交通領域的合作,實現了廣州地鐵集團和騰訊在智慧交通領域的深度合作。
截止目前,騰訊的乘車碼已經在廣州、青島、駐馬店、佛山、合肥等多個城市上線。同樣在今年9月,支付寶也在公共交通支付領域發起了規模不小的營銷活動,在杭州和武漢兩個城市覆蓋了公交車線路。不過,支付寶在地鐵支付上晚了一步。
最后一公里場景落地
一直致力于為微信支付尋找很多落地場景的騰訊,在小程序上構建了“下一個連接的機會”。
和城市的移動交通支付相比,騰訊版的乘車碼在使用場景上更“輕”:它并不意味著乘客需要通過“掃一掃”付款乘車,所謂“乘車碼”其實是基于微信小程序開發的服務模塊。
具體而言,首次使用二維碼乘車時,用戶可通過微信小程序搜索“騰訊乘車碼”,此后騰訊乘車碼會自動進入微信卡包,再次使用時在“我-卡包-會員卡”可以找到帶有“乘車碼”字樣專用卡樣并點擊使用。用戶乘坐公交或地鐵時,將點擊生成的騰訊乘車碼靠近掃碼機,刷碼成功后即可乘車。
馬化騰體驗地鐵乘車碼
據騰訊方面介紹,乘車碼當前已實現了脫網驗證,機器響應速度在 0.2 秒內,無需用戶充值,掃碼乘車后,車費還支持實時和異步扣款,可實現 “先乘車,后付費”。
乘車碼在市民出行鏈條上的價值,不僅在于高效、快捷的功能本身,同時還打通了數據征信服務。
用戶乘坐廣州地鐵用乘車碼支付成功后,根據騰訊信用分,可以直接在乘車碼小程序內無縫銜接免押金使用摩拜——這是摩拜首次推出免現金押金服務。
據騰訊相關人士透露,
這個有益的嘗試可以直接惠及更大規模的用戶,將地鐵出行和城市單車無縫對接,解決用戶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需求,為“綠色出行”提供支持。
驅動傳統交通的系統創新
隨著騰訊乘車碼從公交向地鐵的縱深發展,騰訊在智慧交通領域的移動支付布局也日趨清晰。
騰訊的“0-1-3-5-7”智慧交通包括(0公里:停車場無感支付;1公里:共享單車;3公里:騰訊乘車碼乘公交;5公里:滴滴打車;7公里:騰訊乘車碼乘地鐵)的創新,方便用戶出行。
馬化騰今年9月在推廣騰訊乘車碼時表示,乘車碼所覆蓋的公共交通系統,是下一個高頻高黏度低額度的交易場景。
出行作為城市的動脈,從身份認證、票務管理到都需要系統層面的創新,在互聯網巨頭介入前進程緩慢。而移動支付徹底改變了傳統粗曠的票務管理,其意義不僅僅是在用戶端增加了一種電子支付方式,而是通過小小的二維碼或者小程序,實現了精細化以人為維度的管理。可見的未來,巨頭在智慧城市領域的更多技術滲透將很多、更深入。
而騰訊副總裁鄭浩劍則解釋得更為具體:乘車碼只是構建整個城市智慧公交系統的一個切入點。騰訊與深圳巴士集團的強強聯手為例,是以用互聯網技術再造城市公交生態為愿景,涉及公交金融支付、云智能調配、云輔助駕駛等多個方面,并將引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項前沿科技。
移動支付背后的“連接”夢
智慧交通領域的布局和反閉環效應,已經反映在最新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中。
日前發布的三季度財報顯示,騰訊一直在豐富微信及WeChat的功能以為用戶日常生活帶來更多便利。騰訊推出微信智慧交通解決方案,讓用戶即使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快速支付公共交通費用。騰訊將為不同的垂直領域推出更多智慧解決方案,以更好服務騰訊的用戶及商戶的社交及電子商務需要。
此外,得益于支付相關服務及云服務收入的快速增長,騰訊其他業務2017年第三季度收入同比大幅增長了143%至人民幣120.44億元。三季度財報顯示,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躍賬戶已經達9.80億,同比增長15.8%。在龐大用戶基礎的支持下,騰訊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保持快速增長,三季度線下支付月交易次數同比大幅增加了280%。
市場也對此作出了積極反饋,騰訊今日股價上漲,一度超過400港元,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如今,公共交通作為典型的高頻場景,屬于當下最優質的一類支付場景,自然會引來巨頭的爭奪。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認為,對于當前的互聯網生態尤其是互金生態而言,支付已成為公認的流量入口,從這個意義上,巨頭對支付場景的爭奪不會終止。
公交支付場景成了最后的一塊兵家必爭之地。兩大巨頭在這一應用場景中的市場占有率并不高,在這個意義上,公交支付場景恐怕是下一個左右支付市場天平的“X因素”。
馬化騰曾在2015年談及騰訊的戰略調整:“以通信和社交為核心平臺,以微信和QQ為平臺作為連接器,搭建一個最簡單的連接,連接所有的人和資訊、服務。”顯然,依靠強大的社交根基,騰訊正在將微信和QQ的巨大流量觸角不斷延伸到各個領域。
復盤目前騰訊的生態體系,“連接”的含義已不言自明。這家從QQ起家的巨頭公司已經從最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連接輻散開去,逐漸實現了人與商品、人與娛樂、人與資金等等各方面的連接。其就像是一個“超級連接器”,連接器的一端是人,另一端則是人的需求——資訊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