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代表委員走進重慶市檢察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文化遺產司法保護工作情況。
本報訊(記者張博?通訊員吳杰)“此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充分體現了川渝六單位對大足石刻司法保護認識和落實的再升級。我希望在不斷探索中深化跨區域協作的廣度和深度,為服務保障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更高質量的司法保障。”8月15日,在保護大足石刻文化與環境司法保護主題活動中,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川儀調節閥有限公司特級技師劉平表示。
當天,重慶市大足區檢察院聯合大足石刻研究院、渝北區法院、大足區法院、四川省安岳縣法院和安岳縣檢察院(下稱“川渝六單位”)聯合開展保護大足石刻文化與環境司法保護主題活動。包括劉平在內的11名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受邀參加活動,深度了解文化遺產司法保護工作。
在重慶市檢察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張張古鎮圖片、一件件文獻實物吸引著嘉賓們的目光。“這些散落鄉間的小石窟如何得到保護?”在該院辦理的中小石窟寺行政公益訴訟系列案件展板前,一位代表關切地問。
“到今年3月,7處中小石窟的保護工程已全部完工。”大足區檢察院檢察長孫琳答道,接著向代表委員們講述圣水寺摩崖造像從“傷病累累”到修復完成的故事。
2022年4月,大足區檢察院聯合大足石刻研究院對轄區重點中小石窟寺開展專項保護行動,發現興隆庵、圣水寺和桂花廟等7處摩崖造像存在不同程度損壞,保護設施設備不完善,造像長期遭受水漬侵蝕、風化剝蝕和人為燒香祭拜損傷文物本體等。隨后,該院督促相關單位依法履行文物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相關鎮街立即組織鎮、村、社區工作人員對案涉石窟寺進行檢查,積極配合文物專業機構開展保護設施建設、文物本體加固等基礎工程,并在專家指導下配置文物安防設備,開展周邊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代表委員們一邊參觀,一邊詢問,詳細了解檢察機關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機制和典型案例。他們表示,重慶市檢察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內容豐富、互動性強,有利于增強群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生動展現了檢察機關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成效。
活動中,川渝六單位共同簽署《大足石刻文化與環境司法保護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該協議聚焦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探索大足石刻文化遺產保護新路徑,促進石刻及衍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切實推進大足石刻景區生態多樣性保護,堅持保護第一、系統保護、合作共商、資源共享等原則。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框架協議,大足區檢察院將在資大(資陽大足)文旅巡回法庭派駐文化遺產檢察官和長江生態檢察官,履行法律監督職能職責,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和資源環境類案件辦案力度,推動構建一體化、專業化、多元化、法治化保護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