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具備發展綠洲經濟的典型特征。水與城的和諧共生,是新疆發展千百年來不變的規律。
作為重要的戰略性經濟資源,水在新疆始終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水資源的利用率有多高,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就有多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年來,新疆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把水資源作為整體去謀劃,從深層次破除制約水資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水資源在新疆經濟、社會、生態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水量充沛的河流湖泊,孕育著天山南北廣袤綠洲,在水與城的和諧發展中,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為新疆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把握新機遇、展現新作為提供了廣闊機遇和肥沃土壤。
善治善用
一泓碧水涵養城市發展
水是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關系著城市發展品位和人民生活質量。
近年來,新疆聚焦河湖治理,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激發全社會共同參與河湖生態環境治理,持之以恒做好水資源保護各項工作。通過善治善用,讓河流更清、城市更綠、發展更快,讓一泓碧水涵養城市發展。
在庫爾勒市南部,一葉新生的“綠肺”讓原本光禿裸露的戈壁不再面目猙獰。周邊居民在綠意盎然的生態濕地公園中休閑散步,呼吸著新鮮空氣,享受著水帶來的舒適和愜意。
這里是杜鵑河城市濕地公園,一片因水而生的綠地,一張新的城市名片。
“過去這里沒有綠色,夏季干熱難耐,現在綠樹成蔭,我每天都帶著孩子來散步。”庫爾勒市民曹學廣說,杜鵑河沿岸的變化讓人驚嘆。
庫爾勒市水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春剛介紹,這座濕地公園創新水資源利用模式,結合生活廢水處理再生利用工程,將處理達標的中水引入濕地公園。這不僅滿足了公園園林綠化用水,還有效改善了河道周邊3000余畝土地的生態環境和居民居住環境。以此為基礎,庫爾勒市在此配套建設人行游步道、自行車慢行系統等,為市民旅游、休閑、健身提供了好去處。
因水而變的還有托克遜縣。每當夜幕降臨,平靜流過縣城的白楊河總會吸引周邊居民享受清涼,綠樹成蔭的河堤為這座身處“火洲”的縣城,帶來了綠意和涼爽。
“這條河曾經陰晴不定。”在托克遜縣工作生活60余年的馬俊財回憶,過去,白楊河夏天經常發洪水,河道兩岸雜草叢生,沒人愿意來。
如今,經過持續治理的白楊河水質大幅改善,灌溉著托克遜縣一半以上的農田。
因治水而改變面貌的城市在新疆還有很多。近年來,全疆持續改善河湖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注重改善水生態系統,先后開展了河湖“清四亂”、河道非法采砂等突出問題整治專項行動,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河湖管理保護全面加強,管水用水機制更加完善,水生態環境大幅改善提升。充沛的水資源提升了城市發展質量,讓各族群眾的生活更加幸福舒適。
綜合施策
發展擺脫“干渴”制約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新疆是一個缺水的地方,經濟社會要發展,就必須擺脫“干渴”的制約。
調查研究表明,新疆在相當程度上是結構性缺水,水資源開發利用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只要拿出切實管用的措施,就能很大程度緩解發展“干渴”難題。
吐魯番是典型的干旱地區,年降水量僅16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對水的渴望是吐魯番人民最迫切的需求。
如今,一座橫亙在山間的大型水利樞紐,解決了該地區長期缺水的難題。2015年底,國家啟動實施大河沿引水工程,讓充足的水滋養下游城市的發展。
2020年底,大河沿水庫下閘蓄水,大幅優化了大河沿河水資源配置,提高城鎮供水保證率,解決了下游灌區季節性缺水問題。其下游的紅柳河園藝場正是水庫建成后的受益者之一。
“葡萄生產的‘卡脖子’旱不存在了。”紅柳河園藝場職工李先水說,過去每到5月,葡萄進入開花期,用水量大增,經常無法充足澆水。7—8月河流豐水期,又只能眼睜睜看著河水流走。如今,每當進入農業用水高峰,農民只需要提前報送用水計劃,水庫就會提供充足的灌溉用水,這使葡萄的產量每畝達3噸以上,產量實現明顯提升。
充足的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源源不竭的動力。近年來,新疆圍繞做好節水蓄水調水文章,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需要,統籌兵團與地方,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始終將生態優先、系統思維、科學精準、全局觀念貫穿其中,水資源總量保障和彈性配置體系初見成效,不僅圓滿完成了生態治理保護修復目標任務,更使流域沿線灌區耕地、林地、草地得到充分灌溉。
2022年,全疆水庫總數達671座,總蓄水量121.34億立方米;累計供應農業用水542.7億立方米,較上年增加49.54億立方米;生態補水367億立方米,較上年增加38.4億立方米。通過多目標統籌、多措施優化、多點位發力,有效實現多引、多供、多蓄目標,切實發揮了水資源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強化統籌
重點區域生態煥發生機
全疆統一高效、系統科學的水資源管理格局正加速形成,管水、用水機制更加順暢、效率持續提升,成效初步顯現,新疆高質量發展的水利支撐更加堅固。
8月初,新疆啟動第24次第二階段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態輸水工作。今年,新疆提出要“推動新疆水資源管理不斷從粗放模式向精細化、科學化轉變,切實提高水資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水平”,塔里木河下游生態輸水工作一改往年“急行軍”的形態,在嚴控輸水總量的基礎上,注重提高利用效率,水頭不入臺特瑪湖,生態水全部用于滋潤下游300多公里河道兩岸的天然植被,采用多階段、小流量、長時間的輸水模式,更好地補給塔里木河老河道生態脆弱區及齊文闊爾河兩岸的地下水埋深,并通過蒸發、下滲等方式補給沿線生態系統。
8月至9月是塔河下游胡楊等植物的集中落種期,也是植物生長繁衍的主要需水期。科學的輸水方式,不但更好促進了塔河汛期洪水資源化利用,有效延長了洪水在胡楊林區的滯留時間,更契合了植物生長節律,滿足了植被生長關鍵期的高耗水需求。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讓更多河湖沿岸地區享受到了生態紅利,旅游業發展欣欣向榮。
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羅布人村寨,沙漠、胡楊、塔里木河的獨特風光,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
“美景、美食、獨特的民俗,完美詮釋了大美新疆的迷人風情。”8月初,山東游客謝曉博在談及旅游感受時,連連豎起大拇指。
良好的環境支撐起景區的發展。羅布人村寨景區管委會副主任田春祥說,今年景區進行了全面改造,增設了便民服務點,游客在這里可以充分感受羅布人文化。今年夏季,羅布人村寨日接待游客超3000人。
近年來,新疆不斷強化流域整體性統籌和系統性調配,統籌農業用水需求、生態保護等目標要求,系統謀劃、科學調度,實現了河湖連通、蓄泄兼籌、豐枯互濟。與此同時,全疆在實施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態輸水和額爾齊斯河漓漫灌溉生態輸水的同時,強化濕地保護修復,共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和自治區重要濕地等74處,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重點區域生態煥發生機。
2022年,全疆生態補水367億立方米,較上年增加38.4億立方米,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自然基礎進一步夯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