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志達先生制作年畫。華黎靜攝
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社于2009年7月復制完成的作品古版桃花塢年畫代表作之一《和合致祥·一團和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作為中國人辭舊迎新的節令,春節最鮮明地表現出中國人的精神理想、生活愿望和審美取向。除了放爆竹、點煙花,人們還沿襲著迎祥納福、歲歲遵循的重要習俗——貼年畫。
源自民間的年畫洋溢著質樸的喜氣,散發著真摯的情感,是中國百姓精神天地的可視化呈現,勾勒著民間生活的“理想國”。它根植于泥土、活化于生活,最貼近生活的本質和創作者的本真。我國不同地域的年畫呈現出不同風格特征和藝術氣質,楊柳青的清秀、桃花塢的典雅、朱仙鎮的粗獷、鳳翔的浪漫……年畫豐富著民間創作的智慧寶庫,也展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美、民俗美的多樣性,成為不容忽視的民間文化遺產。2002年以來,木版年畫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龍頭項目進行持續的全方位、大規模田野普查;2006年,桃花塢年畫、楊柳青年畫等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美在民間永不朽。年畫是一門“刻版”的藝術,但并不刻板,它不是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木乃伊”。中國木版年畫傳承人作為守正與創新的源泉,延續著千年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