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2018年公眾科學日暨國家圖書館“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名家講座”(第六講)在國家圖書館文會堂舉行。本期講座主題為“中國古代指南針實證研究——兼談磁技術的歷史與文化”,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黃興副研究員主講。此次活動也是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2018年公眾科學日的重要內容,旨在拓寬公眾對于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的認識,加深公眾對于20世紀中國學術大師治學之道的理解,增強公眾對于科技史學科以及自然科學史所研究成果的了解。活動由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助理孫顯斌主持。
講座現場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被視為古代先進科技的標志之一。但指南針的歷史研究還很不足,如勺狀“司南”復原方案長期受到質疑,對指南針的科學認知、技術演變等研究也較薄弱。
黃興副研究員回顧了關于古代指南針研究的百余年歷史,介紹了他近年來將復原模擬、科學分析與文獻記載相結合,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取得的多項重大突破。他將研究視野拓展到了磁性技術與歷史文化的關系范疇,認為古代方士群體對磁石認識最深、并將磁石引入到方術和社會禮俗中,作為一種實證依據來幫助構建他們的理論體系;而指南針即是這一行為的杰作。從北宋起,指南針被用于航海,并發揮了巨大作用,是跨領域技術轉移帶來的意外收獲。
作為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2018年公眾日活動,現場還舉行了小型展覽。展覽旨在深度挖掘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勵后人增強民族自信,團結一致,不斷創新,努力開創中華民族更美好的明天。展覽首先介紹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大量原創性科技成就。這些成就廣泛分布在農學、醫藥學、天學、算學學科等以及冶金、陶瓷、紡織、建筑、機械等行業,有力推動了古代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同時展覽以科技史的視角,從數學、天文、地學、物理、建筑五學科,選取了李儼、竺可楨、葉企孫、席澤宗、林徽因等兼有中西教育背景的學者,為觀眾展示了他們面對社會變遷,不忘初心,一路前行,最終成長為一代大師,為社會做出卓越的貢獻優秀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