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關于IPO審核放緩、再融資暫緩的“小作文”式傳言不絕于耳。證監會8月18日回應,始終堅持科學合理保持IPO、再融資常態化,同時充分考慮二級市場承受能力,加強一、二級市場的逆周期調節,更好地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平衡發展。“市場會感受到這種變化”。
每當市場出現持續低迷現象,管理層就會拿IPO、再融資“開刀”,暫停或放緩LPO、再融資。看似減輕市場資金壓力,實則加重投資者、尤其是普通投資者心理負擔。因為,越是管理層在政策上不淡定,在措施上被動調整,就越讓投資者感到心理恐慌,預期進一步減弱。
事實也是,對IPO和再融資,只要不是規模很大、分量很重,一般的新股發行和再融資,是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新的希望和期待的,是能夠積極參與的。此時此刻。真的要想對IPO和再融資有所控制和調節,應當是控制大企業上市和大額融資,而不是“一刀切”,把該上市的企業和該融資的項目也暫停或放緩,繼而影響企業正常的融資腳步,給企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要知道,企業選擇上市或再融資,都是有目的的。只要不是為了套現,大多數企業都是為了上新項目、研究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補充流動資金、償還貸款等。如果因為市場低迷的原因,讓應該上市或再融資的企業,暫停上市、暫停再融資,或者沒法及時上市或再融資,負面影響是會很大的,負面作用也會遠大于正面作用。這種因噎廢食的行為,在股市是不可取的。因此,只要不是市場出現嚴重問題,一般不要暫停或放緩IPO和再融資,不要用這樣的方式向市場傳遞更多負能量、負信號。
實際上,提振市場的方法是很多的,特別是降低印花稅率、鼓勵機構投資者和長期資金進入市場、降低交易費用等,都是可以對市場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的。如果考慮市場資金壓力,也不要把目標放在暫停或放緩IPO和再融資方面,而是有更好的方式、更值得關注的領域,譬如減持,就是對市場資金影響比較大的一個方面。如果減持的企業多、減持的資金量大、減持的不規范行為多,對市場的負面影響,要遠大于IPO和再融資。因此,規范減持是當前穩定市場、活躍市場值得關注的重要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從近年來上市公司減持情況來看,不規范減持現象還是比較多的,不僅減持的花樣越來越多,如離婚式減持、分拆式減持、分手式減持等,而且減持資金被轉移的現象也十分嚴重。有些公司,從上市的第一天起,就在為減持套現做準備了,就一直在尋找種種轉移資金的渠道,一旦套現成功,立馬將資金轉移出去。比起IPO和再融資,減持是直接從股市的資金池里向外抽水,對市場資金的影響是最直接、最具危害的,對投資者也最具殺傷力的。
這種現象,也已經引起管理層的注意。證監會表示,將持續做好減持監管工作。一方面,堅決打擊違規減持行為,及時嚴肅處理超比例減持、未披露減持、規避限制減持等行為。另一方面,密切關注市場反映的股東減持問題,適時研究優化減持規則,進一步規范大股東、董監高等相關方的減持行為,增強制度約束力。
規范減持,不只是維持市場資金平衡的問題,也是保護投資者信心的問題。不規范的減持行為,對投資者的打擊是非常大的。一方面,說明管理層對企業發展前景沒有信心,急于通過減持高位套現,從而把利益放進口袋;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大股東頻頻轉移財產,給投資者心理產生了極其負面的影響,影響投資者的投資熱情。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民用雙手創造的財富被少數富人轉移到國外,對廣大居民帶來的心理沖擊和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也正因為如此,管理層在研究活躍資本市場方案時,一定要更多從積極的角度入手,從主動的方面出發,而不要采用暫停或放緩IPO、再融資等方面,而要把工作重心放在規范減持等方面。建議有關方面能夠共同商量一下對減持資金的監管問題,能否給減持資金設立專戶,亦即大股東、董高監等通過減持獲得的資金,必須進入專戶,接受有關方面的監管。如果用于企業再生產等,大力支持,如果轉移到國外,就必須繳納至少30%的紅利稅,且數量越大,紅利稅稅率越高,切實維護國家利益,維護居民利益,維護投資者利益。如果不按規定執行的,該沒收的沒收,該罰款的罰款,該追責的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