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信以7.98億元人民幣收購日本東芝旗下的電視業務子公司TVS公司,消息傳出后,國內媒體馬上就high了起來,如這個標題——“海信收購日本東芝 開掛的中國制造全球掃貨”。
當然,中國日漸強盛是不爭的事實,也是非常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榮耀的事情。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否應該更多的理性思考,而非盲目的自嗨呢?
首先,海信不是收購了日本東芝,而只是收購了東芝下面的一個挺小的子公司TVS,而東芝集團雖然最近幾年日子過得不好,但還是能稱得上是跨國公司中的巨輪,其業務領域早已實現了多元化,從家電領域拓展至了半導體、存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能源、核電、醫療以及新興消費技術等業務,當然,東芝受到福島核事故的拖累,最近幾年東芝頻頻靠出售核心業務以避免整體破產,此次將傳統電視業務出售給海信,也部分出于此目的。
那海信買到的是核心業務嗎?
樂觀的分析人員認為,收購東芝TVS 將為海信帶來品牌、市場和技術上的好處:首先,東芝電視在日本本土、歐美國家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海信可基于東芝品牌拓展高端市場,就如當年聯想收購IBM個人筆記本業務一樣;第二,收購后海信可借道東芝電視現有的市場渠道進入日本、美國等海外市場;第三,收購后海信將獲得東芝先進的技術。
而悲觀的分析人士認為,海信收購的東芝TVS其實就是個“財務垃圾”,當前其賬面凈負債達到了近9億元人民幣,海信收購后將一并承擔這筆債務,而更重要的是,在三星、索尼、夏普等傳統巨頭以及TCL、海信等國內廠商的圍剿下,東芝電視已是江河日下,連續多年無法盈利。總而言之,海信過度看高了東芝的品牌和市場。
我是支持后者的觀點的。我們可以看一下兩個月前的東芝的另外一筆業務出售:2017年9月,東芝集團將東芝半導體以2.4兆日圓(1421.19億元人民幣)出售給日美韓聯盟。這個聯盟都包括哪些成員呢?貝恩資本、日本產業革新機構、日本政策投資銀行、韓國SK海力士、蘋果、戴爾等機構和公司。
半導體業務是東芝集團最賺錢的業務,貢獻了超過50%的利潤,可以算是東芝最核心的資產,而中國從政府到企業層面當前都對半導體業務非常重視,1400多億雖然金額巨大,但很多中國企業都能拿得出來,為什么中國企業財團不出手把這塊占據產業戰略高地的核心資產拿下呢?事實上,像鴻海集團這樣有著中方元素的財團也在積極追逐著東芝的半導體,不斷報出很高的價格,但最后東芝半導體還是花落日美韓聯盟。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市場價格,而是日本政府和美國政府不允許因東芝的資產出售而讓中國獲得最先進的閃存技術,它們擔心中國市場在半導體領域崛起得太快。到了這個層面,其實已經不完全是市場因素了,而多多少少帶著點政治的因素。
從這個例子上我們可以看得到:我們只能買得到它們愿意賣的東西。而它們愿意賣給中國的基本上都是不涉及先進核心技術的資產。
我們可以分析下海信買到的東芝TVS到底是怎樣的資產:根據WitsView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二、三季度全球電視品牌廠出貨排名,前五分別是:三星電子、樂金電子、TCL、海信、索尼,而夏普等傳統廠商緊跟其后,在整個榜單里沒有看到東芝電視的名字,可能被歸在了“其他”類別內。事實上,東芝電視已經退出了主流電視品牌,除了時不時發布個量產遙遙無期的概念機刷刷存在感外,對市場的影響力已經非常弱,它在很多國家的市場都是以貼牌的方式在運營。
至于技術方面,東芝當然具有很多核心的先進技術,但這些技術并不在TVS,TVS只是一個產業鏈前端的企業,后端的先進技術解決方案很可能在東芝的其他業務線條上,如VR技術,海信能買得到TVS,但不能買到其他業務模塊的繼續技術支持。TVS也有一些技術積累,如液晶顯示屏技術,但這些技術正是當前被市場逐步淘汰的技術,三星就計劃將其液晶面板線進行產能改造,將非晶硅改為OLED,生產大尺寸OLED面板,支持OLED電視業務。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海信收購東芝TVS并不是像某些媒體說得那么具有偉大的意義,也不是什么國產廠商逆襲洋巨頭的勵志故事。
中國企業為什么熱衷于收購日本“過氣”企業?而日韓歐美的巨頭的收購都是非常優良的資產。其實原因很簡單,中國企業背靠巨大的市場和非常優秀的政策環境,正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很多技術、市場等不及我們自己慢慢去研發和拓展,所以需要去購買,但是,由于很多眾所不知的原因,我們不是熱衷去買“過氣”的資產,而是,它們只敢把“過氣”的資產賣給正在快速發展的我們。
由于近代以來的積弱,中國錯過了現代工業的頭班車,雖然經過幾代中國人的不懈努力,我們正在慢慢地追趕上來,但很多技術的發展上還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差距,中國的大國崛起之路不容易,所以,我們更需要正視自身的問題和差距,不要陷入盲目的樂觀,腳踏實地,砥礪前行,才能一步步追趕并超越那些先行者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