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間因素來看,2018年1月1日起,我國第一部專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體現“綠色稅制”的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屆時,環境保護稅同時開征。據《法制日報》顯示:目前我國大部分省份根據本地區環境承載能力、污染物排放現狀和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目標等因素,已在法定幅度內確定了具體稅額,各地選擇的稅額標準有一定差異。研究認為,此舉將對行業影響正面,利于環保類上市企業外部經營環境的不斷改善。
【行業概念】
在定義環保行業之前,我們需要對環境保護的概念有一認識。環境保護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于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因此,環保行業可以定義為,其是指在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進行的技術產品開發、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等活動的總稱。
【行業的細分及產業鏈】
如果從定義來看,環保行業相關的生產與制造、服務等均處于環保產業的大內容之中。具體到產業構成,我們進行一個大體的分類。
圖1:環保行業主要領域的細分情況
圖2:環保產業鏈細分情況
【環保行業近年業績不斷增長】和信研究發現,在深滬A股市場中,環保行業股票也呈現增加態勢。從目前具有典型相關環保領域的公司數量來看,WIND數據顯示為100家左右。如果我們將其中的公司業績對應來看,其總體體現了分化的格局,但從未來行業發展來看,我們認為產業政策與需求預期呈現疊加效應,其潛力優質公司仍受益政策效應將明顯好于劣質或技術落后類企業。
圖3:環保行業上市公司近年總體收入規模與利潤增長變動情況
從環保行業相關上市公司總體情況來看,近年業務收入與凈利潤情況出現穩步上升態勢,其體現出政策支持、公司增加且環保行業需求的一個向好態勢。
【政策發展支持明顯】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其他支持環保行業發展的政策不斷出臺,近些年來,保護自然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方面細化而廣泛受到重視。有計劃的保護環境,恢復生態,預防環境質量的惡化,推進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成共識。
我們研究發現,今年以來政策加碼依然不減。比如2017年6月12日,《全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出臺、6月27日,三部委規范PPP資產證券化,優先支持環保與水務等行業;7月6日,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7月25日,財政部、住建部、農業部、環境保護部近日印發《關于政府參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的通知》,明確符合全面實施PPP模式條件的各類污水、垃圾處理項目,政府參與的途徑限于PPP模式等,如果配合近年出臺的多個支持環保行業發展的情況來看,可以說環保領域的發展政策為環保類上市公司提供了有力支撐。十九大關于環保領域的政策表述;2017年11月6日,環保部通過《排污許可證管理辦法》等,此顯示國家政策及發展戰略較為明顯。
從時間進程來看,2018年1月1日開征環保稅,環境保護稅的開征,將有利于構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綠色稅制體系,強化稅收調控作用,形成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提高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如果從產業政策延續來看,我們預計仍將有支持環保行業發展的細分政策在2018年出臺。
【行業未來發展可期】
和信研究發現,由于環保行業相對較高的利潤預期水平,近兩年吸引了很多非環保企業通過并購進入環保領域,競爭雖加劇,但對行業整體利潤水平影響不大。從相關市場信息來看,我們認為環保行業總體仍將保持較好的發展空間。比如細分領域環保技術產業,2017年7月20日,環保部召開例行發布會,介紹環境國際合作有關情況。環保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郭敬稱,要全力以赴圍繞著大氣、水、土壤等技術需求的重點領域去引導,來增加投入。郭敬介紹,專家預測“十三五”甚至更長時期,中國環保技術和產業市場年增長速度不會低于15%到20%,2020年這個市場的需求大概能達到2.8萬億元。2017年12月9日-10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17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召開。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馮良在會上表示,環保產業正迎來高速發展的黃金期,下一步發改委將出臺推進綠色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完善金融、財政、稅收、投資等支持政策,構建更加有利于綠色發展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