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芬蘭最大百貨商場斯托克曼引入支付寶支付作為商場購物支付方式。
在今天的中國城市,享受外資提供的醫療、保險、商旅等服務已經不再是稀罕事;而在海外他鄉,使用中國的移動支付、享受中醫保健、走進中國的工程建筑也已日漸平常。這正是中國服務業擴大開放、中外服務貿易往來日趨頻繁的寫照。中共十九大報告和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別指出,“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在中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拓展對外貿易過程中,服務業仍然將是重頭戲。
“大門”“小門”一起開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一點,在服務業上有著充分的體現。
就在幾天前,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在北京市暫時調整有關行政審批和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的決定》。相關部門將“研究允許新設或改制成立的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或者外國銀行分行在提交開業申請時可以同時申請人民幣業務”,暫時調整此前“提出申請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業1年以上”的條件約束。
此次《決定》調整的內容涉及金融、航空運輸、文化娛樂、音像制品制作等相關服務業。這是繼2017年6月,國務院同意繼續推進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后,又陸續發布的服務業開放舉措之一。
近年來,相關的新規、新舉措不斷推出,不僅在北京,在上海、廣州等自貿試驗區,服務業開放的先試先行也可謂“多點開花”。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服務業的開放發展,成為中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內容。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李俊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服務業的開放進展明顯,一方面是市場準入試點擴大的成果。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廣州自貿試驗區、北京等地,各自都推出了金融業、健康醫療、文化科研等不同領域的試點舉措。未來的全面開放,就是要將這些試點成果推向全行業、全地域。另一方面,中國服務業的開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績效,在貿易、產業和投資方面都有所體現。以投資為例,服務業利用外資保持著不錯的增速。”
據商務部有關部門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7年秋季)》,服務業已成為中國利用外資的主體,2017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利用外資占中國外資總額的69.2%。2017年以來,中國服務貿易也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勢頭。1-9月,服務進出口總額34411.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8%。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唐文弘表示,2018年商務部還將大幅度減少市場準入限制,深化制造業開放,加快生產性服務業開放,逐步擴大教育、文化、醫療等生活性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業開放,進一步引導外商投資的信心和預期。
在李俊看來,進一步推進經濟服務化、擴大服務業的開放是大勢所趨。不過在擴大市場準入之外,也要進一步放開落地經營的相關制度和法規。“在國內市場經營的細節上,還有一些‘小門’沒開。服務業擴大開放,不光要放開市場準入,在經營許可等證照的申請程序、資質標準等方面也需要進一步透明化、規范化和簡化。”李俊說。
新興服務市場廣
既開放“引進來”,也積極“走出去”。這一進一出,構成了今日中國服務貿易的格局。
2017年6月,中國銀聯在香港和新加坡推出云閃付二維碼支付業務,計劃在東南亞、澳大利亞等更多國家和地區相繼開通該業務;支付寶已經在歐美、日韓、港澳臺等地相繼接入了多家線下商戶門店,還與慕尼黑機場、東京成田國際機場、大阪關西國際機場等全球諸多大型機場達成合作;微信支付的標志,則開始出現在東南亞等地區的樓宇商廈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