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零時,上海中風險地區清零。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上海的電影市場在嚴格執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又一次領跑全國城市票房、城市觀影人次。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2月6日,虎年春節檔票房突破60億元,超過了疫情發生前即2019年同期的59.05億元,來到影史第二。其中,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之水門橋》以超25億元的成績在檔期內一路領先,占據總票房42%左右。
從各大城市的電影消費市場來看,上海以2.6億元、約380萬人次再一次蟬聯全國城市票房與觀影人次的雙料冠軍。以大年初一為例,上海地區總出票86.14萬張,成都和北京分別出票71.5萬張和64.07萬張。上海再一次成為國內電影消費第一城,離不開這座城市多年來涵育的電影文化,也與上海市電影局推出的“歡樂春節 留滬觀影”和惠農公益電影放映活動相關。據悉,今年的公益惠民觀影惠及人次超5.4萬。
2022年的春節檔最能“打”的依然是關于家國情、英雄志、普通人奮斗史的中國故事:《長津湖之水門橋》從預售開始便遙遙領先;張藝謀、張末父女聯手執導的《狙擊手》與上海出品的《奇跡·笨小孩》在口碑上亦保持相對高位。
兩部抗美援朝題材影片在同題之下呈現了不同的敘事風格。《長津湖之水門橋》里有恢弘的戰爭場面,《狙擊手》切口極小,只是聚焦冷槍冷炮運動背景下的一場局部遭遇戰。但兩部作品都用濃郁的“人”的戰友情、家國情,抵達了觀眾的共鳴地帶。保留建制的七連與一個個名字化作豐碑的五班,組成了春節檔大銀幕上令人難忘的英雄群像。
不同于革命歷史題材,《奇跡·笨小孩》鏡頭觀照的是當代的主人公。一群城市里的失意者與堆成山的廢舊手機,導演文牧野“視角向下”,用兩個“非主流”意象四兩撥千斤,完成了一次主旋律的表達。他借一個遭遇困頓的年輕人在深圳打拼的故事,展現了平凡的中國人奮力往前跑的追夢姿態,也寫出了“英雄不問出處”“人人都能創造奇跡”的時代可能性。小人物的奮斗融進了時代宏圖,一群“笨小孩”在抵達理想界碑前所展現的艱苦奮斗、堅韌不拔,讓千萬觀眾動容。
另一個令業內關注的現象是:與疫情常態化同行的檔期、被疫情重塑的大眾觀影習慣,正在為中國電影市場留下諸多思考。比如,喜興消費可能依然是節日檔期的強引擎。從早年的馮氏喜劇,到近年來包括周星馳、黃渤、沈騰、馬麗、賈玲等主演的電影,年節時分讓老百姓倍感親切、能感知喜氣洋洋氛圍的作品,總具有突破圈層的號召力。無論去年《你好,李煥英》的黑馬成績,還是今年《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從第二天就開始逆襲,都體現出觀眾對喜劇類型片的需求。(記者 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