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工作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再出新招。9月6日,《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材料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和《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監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兩份文件同天發布,對校外培訓教材、收費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據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三部門發布的《通知》顯示,義務教育階段線上和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均屬于非營利性機構收費,將依法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由政府制定基準收費標準和浮動幅度。其中,各地制定的浮動幅度,上浮不得超過10%,下浮可不限。培訓機構要在政府制定的基準收費標準和浮動幅度內,確定具體收費標準。
同時,《通知》要求,在制定收費標準時,要統籌考慮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學生家庭承受能力等因素。區分線上和線下以及不同班型,分類制定標準課程時長的基準收費標準。班型主要可分為10人以下、10-35人、35人以上三種類型。標準課程時長,線上為30分鐘,線下為45分鐘,實際時長不一樣的,要按比例折算。
除了對校外培訓機構在收費方面進行規定,9月6日,教育部也印發《辦法》,提出相關教材的內容要科學準確,容量、難度適宜,與國家課程相關的內容應符合相應課程標準要求,不得超標超前。同時,文件還明確校外培訓教材的12條負面清單。舉例來看,超出相應的國家課程標準、含有誤導中小學生產生不良行為的內容、植入商業廣告或者變相的商業廣告等行為均屬負面清單內容。
此外,《辦法》還對教材的編審人員資質作出了明確要求,其中,學科類培訓材料的編寫研發人員要能準確理解和把握課程方案、學科課程標準,具備相應教師資格證書;非學科類培訓材料的編寫研發人員,應具備相關行業資質證書或專業能力證明。同時,培訓材料編寫研發人員應熟悉中小學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從事教育教學相關工作三年及以上。
“這次文件管理的培訓材料,是指經審批登記的校外培訓機構自主編寫的面向中小學生的學習材料,包括線上與線下、學科類與非學科類培訓材料。也就是說,只要是培訓機構編寫的用于面向中小學生培訓時使用的所有材料,都在《辦法》覆蓋范圍之內,沒有死角,沒有遺漏。”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雙減”規范的重點和焦點為學科類培訓,《辦法》對這一類型培訓的監管更嚴、要求更高。據《辦法》要求,學科類培訓材料采取校外培訓機構內部審核和教育行政部門外部審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雙審核。非學科類培訓材料在校外培訓機構內部審核基礎上,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協助相應主管部門開展抽查、巡查。
“下一步會有更多落實‘雙減’的動作。”在北京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馬學雷看來,引導學科類培訓機構里資本退出、強化對境外外教的管理,以及治理現有的借非學科名義實施學科培訓的機構,都將是未來“雙減”的具體工作落實方向。(記者 程銘劼 趙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