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五月五,過端午,6月22日,衡報文明小記者來到冀州區周村鎮石與木艾草文化園和石與木艾草主題農場,參加了古法艾絨制作過程等多種活動,開啟了一場豐富多彩的艾草文化體驗研學之旅。
一走進石與木艾草文化園,陣陣艾草香氣撲面而來。“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日嗎?”“端午節有什么習俗???”“艾葉要經過至少三年陳放,再經過反復杵搗、過篩,至柔爛如綿、黃熟為度,方能稱之為‘熟艾’。”在石與木艾草文化館,解說員親切又生動地講解,讓小記者們聽得津津有味。通過展覽館中展示的艾草文化、民俗文化、艾灸歷史發展等內容。不知不覺中,小記者們全面了解源遠流長的艾文化,積累了與艾草有關的成語故事和歷史醫藥名人。他們不禁感嘆,一株小小的艾草竟擁有這么大的用途。
接下來小記者們又來到了艾草非遺工坊,拿起木槌在石臼中捶打制作艾絨,體驗古法艾絨制作過程。只見在一下下捶打下,一團團艾絨散發出濃郁的香氣。他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香囊,塞入“熟”了的艾絨,親手制作成了艾絨香囊?!拔乙丶野堰@個香囊送給媽媽?!薄拔乙严隳覓煸谖业拇差^,蚊子一定不會再來找我了!”……手里自己制作的艾絨香囊,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走進石與木艾草主題農場,一片片綠油油的苗圃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鞍莸纳O其頑強,喜陽不喜陰,現在正值夏季,陽光越強烈,它的長勢越好?!甭犞ぷ魅藛T的講解,小記者們對艾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這里,他們不僅看到了艾草,還認識了雞冠花、蒲公英等植物,還領略到了剪紙、侯店毛筆、補鍋、骨雕、木雕等非遺項目的風采,增長了知識、開拓了視野。
“這是用艾草煮熟后,用破壁機打成艾汁。把它和面粉和在一起,再把黑芝麻、豆沙等餡料加上,就可以制作青團了。”小記者們在工作人員的講解和示范下,還自己動手制作了端午節必吃的一道美食——艾葉青團。當蒸好的青團拿出來,看著這些顏色碧綠,還帶有一股清淡艾草香氣的食物,許多孩子忍住了一口吞下去的想法,而是把它包好小心翼翼地放在自己的書包里,等著回去與家里人一起分享。
“小記者們通過此次活動,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又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和動手能力,全面提升了綜合素質?!焙鈭笪拿餍∮浾呦嚓P負責人表示,他們將繼續組織小記者們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高他們觀察、思考、寫作等能力,幫助他們提升素養、全面成長。
攝影: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