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應該是什么模樣?見到畫家張韞韜,會顛覆你的想象——鶴發松姿、精神抖擻,八尺身軀腰桿筆直,快步如風快言快語,關鍵是還有一顆永葆好奇的心。
更令人稱奇的是,素有衡水“唐伯虎”之稱的他,30歲才開始自學繪畫,如今在國畫、油畫、書法、篆刻、攝影、根雕等多個藝術領域頗有建樹,被授予“世界杰出華人藝術家”稱號。
【資料圖】
這位集藝術魅力與人格魅力于一身的老人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天之驕子成山區農民
物理學霸變書畫大家
1944年,張韞韜出生在安平縣一個書香世家,從小聰慧過人,敏捷多思,于1964年考入南開大學物理系。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天之驕子,卻被安排到承德圍場瑪琥溝大隊插隊。在這里,從小衣食無憂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貧苦,也感受到人性的善良。“我入住的那戶人家借米借面,為我做飯;自己舍不得吃糖,我的水杯里卻是紅糖水。”當年的點點滴滴,張韞韜至今銘刻在心。正是這段山區生活經歷,對后來張韞韜的藝術創作產生深遠影響。他深深“扎根”于大地,“扎根”于人民,成為一個接地氣的書畫家。他深知,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
是金子總會發光。在承德圍場縣,張韞韜憑借才華和學識一路從農民進階到文員、京劇演員,后因腳部受傷告別舞臺,先后調任到縣、市文化館、群藝館。1974年,而立之年的他對美術產生濃厚興趣,從此自學年畫,開啟藝術創作生涯,1977年便出版了第一本年畫《烈馬河畔》。
就此,一位物理學霸成功跨界,成為藝術領域的“一枝獨秀”。
勤學苦練寧靜致遠
得大自在淡泊明志
1982年,張韞韜終于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他的藝術創作也進入高產期。截止到1989年,共出版9部連環畫,到1997年時已參加過7次全國各種美展、油畫展。60歲退休時,還舉辦了“我的六十”張韞韜書畫影展。他的作品濃淡相生、酣暢淋漓,既成熟厚重又富有激情,毫無矯揉造作之感。幾十年來,張韞韜廣涉博取,涉及畫種及門類之廣,鮮有與之相匹者,被書畫界尊稱為“衡水唐伯虎”。
然而,張韞韜總覺得自己沒進過美院學習,沒接受過系統的美術教育,作品盡管在某些方面突出了個性,但難免有俗氣和匠氣,整體構成上有些雜和亂,所以他一直以“雜貨鋪掌柜”自居。數十年間,他從未停止過學習探索的腳步。在他畫室的書架上、臥室的床頭上擺滿了各種書畫類、歷史類和文化類書籍。他說:“活到老就要學到老,別看我學了大半輩子的書畫,至今還有許多問題想不明白。”在這位八旬老人的眼中,看不到絲毫滄桑老陳,更多的是對新知的渴求和探索。
2009年,69歲的張韞韜第一次來到北京798藝術區,被那里獨特的環境、生動的作品和多姿的畫廊深深震撼。經過近兩年的構思、醞釀及資料搜集,他開始上架創作八十米巨幅油畫《意識798》,每天工作長達10余小時。經過多次反復,幾易其稿,終于在2012年8月完成創作,并在北京798藝術區展出,引起業界轟動。
這幅作品涵蓋了他對藝術與科學、當代與傳統、政治與時代、世界與中國、工業文明與流行時尚等各領域眾多問題的思索與探究,藝術表現方式靈動多變,融合了眾多藝術元素與符號,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2013年該作品被編入中國文化部文化強國文化藝術人才典藏叢書。
2014年,張韞韜的藝術魅力開始在海外綻放。當年4月,他來到美國紐約參加世界第36屆藝術博覽會,書畫作品首次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2015 年又在加拿大多倫多參加了中加美術名家聯展。2016年獲得由世界藝術家聯合總會、中國書畫研究會等共同授予的“世界杰出華人藝術家”榮譽稱號。這位老藝術家用大膽的筆觸、豐富的想象和不羈的藝術,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山川競秀的錦繡風光和燦若星河的深厚文化。
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近年來,張韞韜屏蔽了很多社交,潛心鉆研畫作。每當夜深人靜,把自己置身于天馬行空、無所羈絆的冥想幻境里,他會迸發一種遏制不住的創作激情。廢寢忘食、挑燈夜戰,于他而言反倒是一種美妙的享受。他說,藝術創作能讓人忘掉一切壞情緒,這種得大自在的狀態或許是他一直保持康健的重要原因。
耄耋之年亮巨制
傳承之志始不渝
9年、200米、269個人物。經過多年醞釀構思,耄耋之年的張韞韜再次驚艷書畫界,交上人生階段的另一份作業——恢弘巨制《京劇百年》。
在位于衡水湖畔孫敬學堂的展室里,記者有幸見到這幅大手筆。《京劇百年》由100米油畫和100米水墨并列組成。按照京劇發展的時間、流派、重大事件等要素依次推進。作品從材料上看雖為油畫作品,但并不拘泥于傳統油畫的表現形式,有的人物以古典油畫手法入畫,有的人物以素描效果入畫,有的形象則以剪影入畫,還加入了中國書法和傳統木板年畫等豐富元素,“張韞韜式”的藝術遐想和浪漫情懷淋漓盡致地揮灑在這百米巨作中。
為了完成這幅作品,張韞韜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精讀京劇類書籍數十本,做讀書筆記十余本,不僅充盈了京劇知識儲備,更打開了全新的創作天地,提升了創作格局。每當被一個個鮮活的京劇人物故事所感染,張韞韜會情不自禁地作詩填詞,以表達對京劇大師們的崇敬和傳承國粹文化的堅定。
百米畫作對于張韞韜而言,如同跑馬拉松,不管是身體還是思想都歷經了挑戰和考驗。在不斷否定自己、發現不足的過程中,他得到了極致修煉。他說:“在這幅作品中,京劇語言和繪畫語言好比兩條平行線,鋪就了我通往精神家園的康莊大道。以京劇史作為載體,展現的是我數十年來對藝術的理解、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卻抵達了藝術創作的巔峰。張韞韜越發感覺到肩上的重任。“我將付出更大的努力,用手中的畫筆做出點事來。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祖國的培養!”鏗將有力的誓言中盡顯一位老藝術家的家國情懷。
記者手記:近三個小時的采訪中,張韞韜快言快語、笑聲朗朗,讓人絲毫不覺是在與一位耄耋老人對談。他是一個有著崇高使命召喚的人,他學不會享受美食華屋,也不懂得奢侈和安逸,在他看來,藝術之外都可以簡單粗陋。這份內心的安寧和豐盈足以令人仰止。祝張老永葆青春、再創佳作。
攝影:王耀苑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