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已推進多年,近年來隨著銀行網點的“瘦身”行動和不斷攀升的研發數據,轉型成果到底如何?業內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10月15日,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發布了《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投入有效性評價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報告》在國內首次建立了銀行數字化轉型成效的權威評價體系。
在《報告》發布會現場,中信銀行(601998,股吧)審計部副總經理王鵬虎(博客,微博)透露,盡管銀行業在數字化方面的進步有目共睹,但目前整個行業對數字化轉型的理解還存在偏差,執行存在誤區,甚至存在個別互相“攀比”研發投入金額的現象,卻對研發投入的目標方向可能并不明確。
根據銀保監會的數據,2020年我國銀行機構信息科技資金總投入為2078億元,同比增長20%,規模空前。在銀行業整個營收比重中,銀行科技投入的占比已經超過2%接近3%,部分銀行的占比超過4%。
“投了這么多錢,如果沒有產生預期的效益,就是很大的問題。”王鵬虎說。鑒于銀行相比第三方科技公司在科技領域的劣勢,加之數字化作為“新基建”的特殊性,研究成果并不顯性,前述誤區也成為行業轉型的“隱形”障礙。他認為,數字化轉型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錢不能只花在大家可見的微觀技術層面,更要在中觀和宏觀層面,但也要避免系統重復開發花“冤枉錢”。
這些問題有望逐漸解決。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信息官高峰在發布會上介紹,《報告》形成的數字化轉型投入成效“RIVER”指數模型和評價方法,在數據采樣、場景使用、指數結果發布等關鍵環節確保嚴格遵守《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基礎上,將給銀行業實施數字化轉型、落實監管機構指導意見提供強有力的抓手。
所謂“RIVER”指數模型,即社會責任、價值創造、創新及競爭力、風險與安全、發展潛力五大要素的簡稱,是數字化轉型成效指數的重要依據。按照中國信通院云大所副所長栗蔚的說法,《報告》通過定量化描述銀行數字化轉型成效,將實現銀行與公眾、股東、監管機構在數字化轉型收益方面的信息一致性。
事實上,隨著整個金融業數字化轉型進程的持續推進,針對金融科技的評價和監管體系也逐漸豐富。早在2019年12月,北京就率先參與開展了中國版的金融科技“監管沙箱”試點,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已有十幾個省市進行了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創新應用公示,涉及申報項目接近120個,其中銀行占比超過半數。